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評論:“外交抵制”雜音無礙全球冬奧熱情 新華社記者王沁鷗、董意行 第76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由中國和國際奧委會起草的奧林匹克休戰決議。決議強調北京冬奧會將是展現人類團結、韌性和國際合作寶貴價值的契機,體現了國際社會同舟共濟、戰勝疫情、實現和平、一起向未來的堅定決心。63天后,奧運火炬將在亞洲再次燃起,奧林匹克五環旗下,將匯聚全球的希望、勇氣、和平與團結。西方少數政客發出的“外交抵制”雜音,注定無法阻擋全球高昂的冬奧熱情。 說其是雜音,是因為政客從來就不是奧運會的主角,運動員才是。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運動達到頂峰的標志,正是全世界的運動員團聚到奧運會上的時刻。 圖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新華社發(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11月27日,瑞典選手桑德拉·奈斯倫德(左一)、瑞士選手芬妮·史密斯(左二)和法國選手貝爾熱·薩巴泰爾(右二)在北京冬奧會測試賽女子組比賽中。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在有關奧林匹克運動的議題中,運動員的聲音最應當被聽到、尊重和采納。目前,北京冬奧會各項測試賽正如火如荼展開,各國和地區運動員也在為冬奧進行最后的備戰。在京進行了三周訓練和測試的德國雪車和鋼架雪車隊盛贊冬奧賽道,并渴望在北京沖擊獎牌。馬達加斯加首位參加冬奧會比賽的女性、高山滑雪運動員克勒克滿懷熱情地為自己設計了北京冬奧會比賽服,她希望在北京的雪道上“激勵所有非洲人民”。而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給訓練帶來的影響,英國雪車選手麥克尼爾甚至一度把自家花園打造成訓練場…… 所有運動員都在用行動和語言發出一個聲音: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對奧運舞臺的向往。 11月27日,俄羅斯選手謝爾蓋·里齊克(前)在北京冬奧會測試賽上慶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說“外交抵制”是雜音,也是因為這只是西方少數政客一貫煽動對立情緒行為的延續。很顯然,全球運動員堅定拒絕所謂“抵制”的荒謬提議,但西方少數政客又不想放過借北京冬奧會做政治文章的機會,所以“抵制”的大旗還要舉,卻只能堅稱不派政要出席。這倒也恰好暴露出他們試圖給北京冬奧會找麻煩自知理虧,卻又不得不故作姿態的窘態。 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平息之時,這種不和諧之聲更不會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全球疫情防控的情形充分表明,制造分裂,破壞多邊主義,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一直是促進人類和平與理解的推動力之一,在全人類共同面臨危機之時,人們更應當珍視能夠共聚一堂的機會,實踐奧林匹克格言中“更團結”的理念。 面對這些雜音,國際社會的有識之士已經明確表態: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此前表示,俄羅斯反對將奧運會政治化,反對美國所謂“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希望北京冬奧會能“以體育之名,以和平之名,以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之名,帶給人們節日的歡愉”。蒙古國奧委會秘書長巴達爾烏干表示,以任何方式抵制奧運會或將體育政治化都是錯誤的。而美國高山滑雪名將、兩屆冬奧會金牌得主希弗林則說:“冬奧會不僅僅是體育賽事,它有不同的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團結。我們把世界團結在一起,通過體育感受情誼。” 回望歷史,人們會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總是線性進步的,但歷史也總是站在了反映人類共同心愿的一方一邊。在追求和平與發展、公平與正義的道路上遇到的“雜音”,不會成為人類社會向著正確方向前進的阻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北京冬奧會不僅僅是一次競技水平的交流,更代表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國際社會對交流、團結、和平的渴望。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63天后,讓我們共同迎接全球共聚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