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有這樣一段重要表述:“我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進一大批關系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項目,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8周年。1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8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共建“一帶一路”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從恢弘磅礴的“大寫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走出一條高質量建設的光明大道,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擘畫藍圖 時間回到2013年9月,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習近平主席的動情話語,讓古老絲綢之路穿越千年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不到一個月后,千島之國。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時代大勢、以大歷史觀對世界面臨的“時代之問”提出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倡議提出8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出席“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高瞻遠矚、把脈定向,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擘畫藍圖。 2016年8月1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一帶一路”建設指明方向、明確重點。 習近平強調,總結經驗、堅定信心、扎實推進,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構建互利合作網絡、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聚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以釘釘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帶一路”建設推向前進,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2018年8月27日,“一帶一路”建設5周年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并對下一階段工作提出新要求。 習近平指出,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我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發展勢頭的基礎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是下一階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 2021年1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扎牢風險防控網絡,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這一次,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全面總結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顯著成就,科學分析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新形勢,對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新時代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除了三次工作座談會,中國還主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8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思考,深遠謀劃,在國際會議發言、與有關國家領導人通電話、致賀電等不同國際場合反復強調,中國愿同有關各國一道,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從繪就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藍圖,到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再到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一帶一路”建設蓬勃發展、枝繁葉茂,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成為世界上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 8年實踐,共建“一帶一路”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近日,中老鐵路國內段開始試運行,年底前老撾段也將開通。中老鐵路是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老撾國家發展戰略的標志性項目,通車后從萬象到昆明將實現朝發夕至,為東盟國家間的往來搭建了更為便捷的國際大通道。 和中老鐵路一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施聯通更高效。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中巴經濟走廊等標志性重大項目取得積極進展。 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隨著鐵路線延伸的,還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越來越緊密的聯系。8年來,我們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 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已與140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與日本、意大利等14國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有關合作理念和主張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的成果文件。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推動了制度型開放,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 今年11月初,上海,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約而至。期間舉辦的貿易投資對接會上,1000多家中外企業達成超200項合作意向。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展商收獲了大量訂單,紛紛“乘興而來、滿意而歸”。一位巴基斯坦客商的話令人久久不能忘懷:“你可能想象不到,得益于中國的進博會,遠在幾千里外的巴基斯坦農村貧困婦女有希望靠自己編織的地毯擺脫貧困……” 去年以來,面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帶一路”合作不但沒有按下“暫停鍵”,反而逆風前行。對此,陜西商人元朝輝也深有感觸。 “‘長安號’開到哪兒,我們就把業務拓展到哪兒。”元朝輝是陜西自貿區內一家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創始人。他口中的中歐班列“長安號”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黃金通道”。 疫情暴發以來,海運受阻、運費高企,中歐班列憑借其穩定高效優勢逆勢增長,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10月底,中歐班列已鋪畫73條運行線路,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5個城市,累計開行超4.6萬列,成為貫穿歐亞大陸的國際貿易“大動脈”,展現出“一帶一路”的強大韌性與活力。 中國還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帶一路”打造成了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 疫情暴發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互支持,締結起團結抗疫、共同發展的“命運紐帶”。中國已向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7億劑新冠疫苗,其中多數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同30多個國家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系倡議。 “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力、合作吸引力不斷釋放,“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展前景越來越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感言:“各國應當抓住‘一帶一路’合作帶來的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憶起20多年前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接待了來訪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省長拉法納瑪。“我向他介紹了菌草技術,這位省長一聽很感興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個林占熺去了。” 《山海情》劇中名為凌一農的農技專家,原型就是林占熺。那次會見之前,菌草,正是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為“閩寧合作”打開了一扇門。那次會見之后,很快,林占熺遠赴南太,由此書寫了“小小一株草,情接萬里長”的佳話。 習近平總書記說到這兒,頗為感慨:“我當國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繼續推廣菌草。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 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國家民眾獲得感的重要途徑,立竿見影。除了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更是不可或缺。 何塞·吉爾達爾,是莫桑比克加扎省賽賽地區的一名農民,以小麥和玉米種植為生。過去,由于不懂育苗及缺少農機設備,他家只能靠天吃飯,勉強維持生計。自從中非賽賽農業合作項目落地,他的生活發生了徹底改變。 如今,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何塞·吉爾達爾成為能夠獨立操作機械、掌握科學種植方法的新型農民。他所承包農田的平均產量由每公頃3噸,提升到每公頃7噸甚至9噸,種植范圍由大米逐漸拓展到多種糧食及經濟作物。 “在家鄉,和我一樣受益于該項目的居民還有很多。現在,賽賽地區的合作種植戶有500余名。每年,項目為我們提供約600個就業崗位,在水稻收割季高峰時期,有1000多名當地員工在項目上工作。大家或加入合作種植,或在中國公司謀得職位,生活蒸蒸日上。”何塞·吉爾達爾說,中國企業還做了很多改善民生的事。例如,項目剛投入建設時,中國公司在附近的農村建了兩所小學,每年為學校提供糧食,還幫助修建道路、修復灌水渠等。去年,疫情導致莫桑比克糧食進口嚴重受阻,市場上成品大米價格上漲且運輸困難。項目方了解后,將收儲的水稻加工為成品大米后,以成本價發放給當地居民,解了燃眉之急。 與何塞·吉爾達爾的故事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推動項目建設、促進互聯互通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增強了共建國家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已經累計為這里帶來254億美元直接投資,創造許多就業崗位;在孟加拉國,由中國幫助建設并可以遠程排除故障的太陽能路燈系統已經覆蓋幾個大城市,不僅改善了當地照明條件,也推動了清潔能源在當地的使用…… 如果要問:“一帶一路”改變了什么?對于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來說,它是水和電,是路和橋,是學校和醫院,是增加的收入、改善的生活和值得期待的明天。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事實充分證明,“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機遇和成果屬于世界。 總體上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大方向沒有變,共建“一帶一路”仍面臨重要機遇。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站在新的起點上,保持戰略定力、抓住戰略機遇,堅定不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相信這一東方倡議將造福更多各國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