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彭傳明演示古法制墨。 ② 林萬華與粉絲直播互動。 ③ 張美蓮直播賣橙子。 ④ 莫莫和小高 ⑤ 漳州本土網紅在直播。 “雙11”網購節剛剛落下帷幕。 省商務廳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福建電商在“雙11”期間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其中直播電商有著不可小覷的貢獻。全省監測到直播主播數11789個,累計直播123886場,居全國第6位,累計觀看11.18億人次。 短視頻和直播,是當下互聯網經濟最大的風口,一大批鄉村創業者在這里找到了全新的流量入口。田園風光、鄉村美食、農家生活、風俗人情,通過互聯網得以全方位呈現,鄉村經濟也因此得到更好的發展機遇。 在短視頻和直播的田園賽道上,我省鄉村創業者正努力探尋流量密碼,以及反哺鄉村的有效路徑。 尋找鄉村創業的新流量入口 莫莫的抖音賬號,已經停更半個多月了。在休整的時間里,她忙著復盤過去一個多月的短視頻運營經驗,試圖重新確定“人設”和創作方向。 龍巖人莫莫,本名陳秀娟。2009年在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的一次“窮游”經歷,讓她決定結束北漂生活,加入大學生返鄉創業大軍。2011年,莫莫租下南靖土樓景區的一處民宅,開辦了一家青年旅舍,其間邂逅了在這里當義工的江西人高曉日。經營民宿、養土雞、曬柿餅、釀制客家糯米酒……三條狗兩個人,田園生活一過就是10年。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變數。由于游客量銳減,他們開始思考鄉村創業新的切入口。 “短視頻網紅的大熱,揭開了鄉村全新的流量入口。”莫莫和小高發現,進入2021年,越來越多的鄉村創業者備受流量青睞。在福建,短視頻與直播的田園賽道上,涌現出了一大批本土短視頻創作網紅。 從今年7月19日發布第一條短視頻開始到現在,漳州“95后”林俊宇的抖音賬號“閑不住的阿俊”已經吸粉650多萬。110多條原創作品保持了統一的調性,大多圍繞田園風光、閩南方言、鄉村美食等元素展開,與母親、鄰居阿飄、萌寵團團和圓圓的互動,充滿人情味。在三農這個垂直領域找到了流量密碼的阿俊,已開始通過植入廣告變現。 同樣坐擁600多萬粉絲的南平人彭傳明,畢業于福建醫科大學,對古法工藝頗有研究。歷經兩年時間拍攝,最終完成一條8分鐘的古法制墨工藝短視頻;用市價高達每公斤3000多元的胭脂蟲原料,復制古代高級胭脂……這位不吝嗇時光,又舍得砸錢的手藝人,成了粉絲眼中“從古代穿越來的人”,毫不意外地在短時間內收獲巨大流量。去年年初以來,其138條作品共獲贊2944萬。 阿俊與彭傳明的成功,讓莫莫和小高備受鼓舞。事實上,他們很早就發現,鄉村創業者已成為流量平臺重點扶持對象。 去年開始,抖音推出“新農人計劃”,投入總計12億流量資源,輔以運營培訓、變現指導等手段,扶持三農平臺內容創作。除了平臺流量扶持,地方政府也在不遺余力地助推網紅經濟。去年,福建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網紅經濟發展九條措施》,提出要培育一批網紅村、鄉(鎮),一批網紅農貨,一批網紅農民。 多方政策加持下,三農領域迅速成為互聯網流量新洼地。今年6月,抖音發布首份三農數據報告。報告顯示,過去的一年,抖音農村視頻總獲贊量129億,農村視頻創作者收入同比增長15倍。抖音三農創作者中,返鄉創業青年占比54%,其中,城市白領返鄉創業比例最高,其次為農民工。 很快,莫莫和小高便加入了數據中的大多數——返鄉青年短視頻創作者。 鄉村網紅們的流量焦慮 9月30日,抖音賬號“莫莫和小高”上傳了第一條視頻。在自然切換的固定鏡頭和田園濾鏡中,二人牽著哈士奇多多,扛著鋤頭,上山除草整地。夜幕降臨,鏡頭轉向民宿的廚房,小兩口在暖光下,一邊包著小蔥豬肉餡餃子,一邊閑話家常。 此后,他們保持了日更頻率,內容涉及山澗釣魚、抓跑步雞、摘柿子、撿板栗、摸田螺等閩南農家常見場景。目標很明確:通過短視頻構建私域流量池,為自家民宿與農特產品引流,同時也不排斥承接適量商業廣告。 然而,流量并未如期而至。一個月里,32個作品只帶來2550個粉絲,獲贊1.1萬,完播率、評論量等數據都不盡如人意。他們選擇暫停更新,重新調整后再出發。 “拍了30多期,差不多應該有起色了。”通過分析對標賬號“念鄉人周周”“康仔農人”,莫莫和小高認為,自己的拍攝手法沒有太大問題,更多是“人設”不夠突出,風格不夠鮮明。經過反復思考,他們決定在今后的視頻中強化個人IP,融入個人故事。在他們看來,10年間返鄉創業的故事,正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當下最迎合都市人口味的題材。 相較于莫莫和小高的焦慮,來自云霄縣的“寶媽”張美蓮,選擇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形象吸粉。 2019年,32歲的張美蓮試水拍攝短視頻,但始終不得章法。縣里舉辦的電商培訓班,為其傳授了“人設”的概念。受到啟發后,張美蓮重新確立了自己的“人設”——穿著古風服飾,梳著麻花辮,活躍在果園里的客家村姑。與其他短視頻精心構圖、唯美文案不同,張美蓮的作品畫面顯得簡單直率:臉部大特寫,大口啃咬時令水果,滿臉汁水,沖著鏡頭大呼“哥哥姐姐求關注”。 正因如此,她選擇入駐更符合自身調性的快手平臺,兩年間粉絲量達到22萬,并已開始通過直播變現。她的直播間人氣不算高,但水果消費剛需帶來了不錯的轉化率。通過直播帶貨,數百個網友成為她的微商客戶,他們大多是復購率較高的穩定客源。 初創者為流量煩惱,已經爬到行業中腰部的鄉村達人,同樣擺脫不了流量焦慮。 龔宏偉已經一個多月沒有接到廣告訂單了。2019年,23歲的云霄小伙子龔宏偉一邊在奶茶店打工,一邊玩短視頻。從模仿借鑒開始,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永遠的寬松西裝配白T,不按常理出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笑點,出其不意的反轉……龔宏偉的劇情短視頻,在網絡上被貼上了“土味”“鄉村非主流”的標簽,并在特定群體中獲得追捧。他的抖音賬號“昏古七”擁有350萬粉絲,在漲粉高峰期,單條視頻曾帶動10萬漲粉量。 很快,龔宏偉便被廈門一家MCN機構(注:相當于網紅經濟公司)相中,成為簽約網紅,也由此開啟了商業化道路。高峰時,“昏古七”10條短視頻中就有兩三條植入廣告,單條報價三四萬元。然而今年開始,龔宏偉的更新頻率顯著降低。 “感覺沒什么靈感了。”他一直擔心,由于自己無法持續輸出爆款內容,粉絲會出現審美疲勞。事實上,土味視頻的吸引力確實大不如前。今年,“昏古七”的后臺各項數據都出現了腰斬,商業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用互聯網流量反哺鄉村 新玩家還在為流量焦慮,頭部玩家已經開始用流量反哺鄉村。 武夷山人沈丹的抖音賬號“鄉愁”擁有1891萬粉絲。下河捕魚,釀酒制糕,單肩扛麻袋,只手掏大筍,開拖拉機……單親媽媽返鄉創業,逆襲成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紅的故事,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沈丹的走紅,引發了有關方面關注。今年5月,武夷山市五夫鎮促成了沈丹和五夫白蓮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利用其強大流量優勢與社會影響力,帶動本地優質白蓮銷售。 短視頻與直播,正成為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早前發布的《短視頻、直播助力新型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來,短視頻和直播的興起,為新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短視頻和直播的普及,使得大量展現縣域好景、好物的內容流動起來,從而帶動相關商品流動。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不僅眾多鄉村創業者將短視頻、直播視為新的創業方向,各地政府也有意培育本土網紅,打造本地流量池。 對此,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張德富提醒,培育網紅經濟,要立足本土,切忌盲目跟風。“應根據當地的特色,因地制宜、長期持續地做下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出本地的IP。” 張德富主導的“我知盤中餐大數據助農”項目,長期以來利用廈門大學師生資源,對接農村,開展電商輔導。通過長期觀察,他發現,發展網紅經濟助力鄉村發展,需要解決人才與供應鏈兩大問題。 “無論是視頻文案策劃、視頻拍攝、產品包裝、市場運營,都需要專業人才,這是目前鄉村發展網紅經濟的短板所在。”張德富說,同時,鄉村網紅經濟背后必須有強大的供應鏈作為依托,“農產品品質把關,分類分級,倉配管理,物流運輸,定制化包裝,訂單售前、在途、售后服務等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都需要嚴格把控,科學管理”。 張德富建議,地方政府應當加強對基礎設施、專業培訓、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入,為鄉村發展網紅經濟賦能。在這方面,各地已開始有所動作。 云霄縣陳岱鎮的返鄉青年林萬華,以漁村生活為創作背景,以自家生禽售賣攤位為固定直播場景,其抖音賬號“白菜GG”擁有110萬粉絲,單場直播觀看總人次曾達到170萬。在完成粉絲積累后,問題接踵而至:辦公場所有限、物流成本高、選品對接難、專業人才短缺。 這時,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解了燃眉之急。為推動網紅經濟發展,當地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進駐,為本土小微電商企業提供點對點上門攬件服務,極大壓縮了農村電商物流運輸成本。同時,當地還打造共享直播間、田野直播間等相關基礎設施,為有志于投身短視頻、直播創業的團隊,提供資源對接、品牌打造、人才培訓、交流合作等一站式配套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