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三坊七巷承載著老福州的坊巷記憶?!拔逡弧逼陂g,“后街拾遺”坊巷市集活動在這里舉辦,聚集了許多國潮文創、手作好物。這些文創產品背后的厚重歷史與文化故事,在市集活動中,以一種更親切、更生活化的姿態走近市民和游客,取得良好成效。 恰逢今年世遺大會將在福州召開,如何以此為契機挖掘世遺資源,并讓文創與世遺大會相融合,一時間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運用創意思維,把特定的文化元素轉化成設計元素,融入產品、滲透到生活,這就是文創。數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冰箱貼、膠帶紙、手賬本、百什匣收納盒,“故宮出品”成為現象級爆品。國家博物館參照館藏品海晏河清尊、杏林春燕文瓶制作餐具、臺燈,敦煌研究院依托莫高窟推出“絲路”“飛天”等主題產品,也都賺足了人氣。在這幾家頭部館院帶動下,各地館院也紛紛涉足文創產品開發。福建博物院設計的福船茶包,用海浪、波紋等元素做裝飾,以宋代海上交通線路圖明信片為背景,讓漂在茶湯上的袋泡茶有了在海上絲綢之路揚帆遠航的寓意。 文創產業率先在文博領域破局后,逐漸轉向其他領域繼續拓展。從開發主體看,除博物館、博物院外,景區、報社、企業等也紛紛加入其中。比如,人民日報社上線人民文創,先后推出鋼筆、徽章、筆記本、文件夾等文創精品,布局文化創意產業。福州、廈門的一些民營企業,把大漆、錫雕、陶藝等非遺技藝與皮具、茶具結合起來,讓文創產品兼具文化傳播載體的作用。從品類來看,文創產品起初集中于文具、飾品等,現在則延伸至食品、鞋服、化妝品、文娛游戲等多個方面。比如,故宮“瑞獸雪糕”、西安“城墻味道”、西湖“斷橋相會”等文創雪糕,成為“朋友圈攝影大賽”必不可少的道具。再如,爆款游戲通過游戲人物“皮膚”帶動地方戲劇破圈,在年輕群體中也有不俗影響。 如今,文創找準了文化資源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結合點,不僅連接博物館與參觀者,還在促進文旅融合、助力地方戲曲融入現代潮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緣何能如此? 首先,傳統文化與審美潮流相互融合。傳統文化固然優秀,但未必符合現代審美潮流,有時候就像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受眾不多,覆蓋面不廣。文創產品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做延展創意,優先選擇具有較高認同度、共鳴點的部分進行創造性改造。如此,就容易受到市場認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文創產品所承載的厚重歷史與文化故事,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由此,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創產品實現市場價值的過程中,傳播放大了文化價值。 其次,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得益彰。文化創意要有“區別于他人”的特定元素,也即IP。它既可以是“武夷山”“三坊七巷”等具象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區,也可以是“愛拼會贏”“七溜八溜、不離虎糾”等抽象的工作精神與生活態度。文創產品被賦予精神內核,其實也是對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的正向價值觀的一種輕松而時髦的表達方式。可以說,消費者使用這類文創產品,能夠喚起感覺記憶,實現情感認同。 作為重要的消費群體,90后、00后的新世代見證了國家崛起,對傳統文化充滿了信心?;趥鹘y文化的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正是這種自信和底氣在消費領域的投射。對于福建來說,抓住世遺大會這類重要的機會,充分挖掘世界遺產資源,做強做好閩派文創品牌,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景必會更加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