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64scy"></pre>
  • <s id="64scy"></s>
  • <acronym id="64scy"><cite id="64scy"></cite></acronym>
  • <bdo id="64scy"></bdo>
    
    
    <bdo id="64scy"><del id="64scy"></del></bdo>
  •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賽系列征文之五

    2021-05-11 09:35 臧杰斌 來源: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責任編輯:陳睿倢

    憶父親,知黨恩

    臧杰斌

    2021年5月8日

    2021年1月3日上午,父親臧福寬去世。這一次,不是報病危,而是真的走了,永遠離開了我們。父親是全家的頂梁柱,他這一走,全家人悲痛欲絕,尤其是與父親廝守60年的母親日夜以淚洗面。她幾乎每天都對我回憶起父親的許多年前的往事,并囑咐我一定要寫篇文章,以示紀念,但我一直苦于理不出個頭緒。最近,在整理父親遺物時,偶然發現其親筆所寫的簡歷,便恍然大悟:原來父親的一生是沐黨恩、報黨恩的一生。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寫下這篇文字,一來,可寄托對父親的深深哀思;二來,也是更重要的,可以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證明黨的無比偉大。 

    遭受苦難、顛沛流離的童年時光(1940-1949)

    1940年2月,父親生于蘇北鹽城大豐的一個叫作沈灶的偏僻小鎮。此鎮建于清乾隆年間,在張謇“破灶開墾”之前,當地經濟民生一直以產鹽為主。鹽民勞作辛苦,但為人豪爽,行俠仗義,其中以離沈灶不遠的元末白駒場人張士誠兄弟為代表。《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也是大豐人,書中所寫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許多是從民間聽來的真人真事。民風淳樸可愛,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產業單一,因而市井不太繁華,百姓生活普遍困難。父親出生時的家庭經濟狀況和當地普通人家并無兩樣。祖父臧慶國,一名幫人燒飯的廚子,屬舊社會里的暫時雇傭勞動者,收入有限且不穩定;祖母王巧云,家庭婦女,沒有經濟來源。由于家境不富裕,加上那個年代缺醫少藥,父親的哥哥在出生不久便去世。父親本人經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過著缺衣少食的日子。這樣的家庭,在當時幾乎看不到什么盼頭。

    老百姓度日艱難,而當時的國家也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多災多難。抗日戰爭正處于艱難的相持階段,包括蘇北部分地區在內的大片國土,陷落于日本軍國主義手中,飽受戰火摧殘。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要活動在蘇、浙、皖、豫、鄂5省的抗日武裝力量,新四軍一方面堅決抗戰,另一方面還要防止國民黨頑固派的襲擾和打壓。1941年1月,就在父親不滿1歲時,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達到最高峰。黨顧全大局,并未因此放棄國共合作,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全民族共同浴血奮戰,最終于1945年取得抗戰勝利。然而,好景不長。1946年6月,國民黨蔣介石背信棄義,罔顧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呼聲,挑起全面內戰,悍然發動了對包括蘇北泰州、鹽城等地在內的解放區的戰爭。1947年,年僅7歲的父親為躲避戰火,被迫隨祖父逃難到鄰縣東臺。祖父在一家棉花行給老板燒飯,賺幾個小錢。父親為其打雜,做零工,曾一度患瘧疾,渾身一會兒冷、一會熱,但看不起病,只能一人躺在棉花倉里等死。沒有想到的是,后來奇跡發生,竟然自愈。 

    珍惜機遇、求學上進的青少年時代(1949-1965)

    1949年2月,因戰爭等緣故,東臺棉花行破產,祖父失業,后經好心人介紹,到泰州木材行當伙計,干老本行,給資本家做飯。年少的父親繼續給他打下手。當時,解放軍剛剛解放泰州。此前的1月22日上午10時,在全城人民的歡呼聲中,蘇皖邊區第一軍分區第三團正式進駐古城泰州。中午,市軍管會、市政府、市委工作隊抵達。由于共產黨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清理國民黨殘余勢力有力,治理有方,經濟得以迅速恢復發展,文化和教育事業逐漸步入正常軌道。正由于有這樣穩定的社會環境,父親才有機會讀書識字。1949年2月至1956年5月,父親先后在泰州演化橋小學、清化橋小學學習。此時,祖母也輾轉來到泰州,一家人終于團圓。

    1956年,小學畢業后,在是否繼續讀初中問題上,父親和祖父因學費問題產生了沖突。那一年,父親小學畢業后和祖父祖母一同回到故鄉大豐沈灶。當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只有幾件破衣服、幾個吃飯的碗和一座寒灶。祖父當著祖母的面,對父親講:“你也看到了家里很困難,已好不容易供你念完了小學,現在實在沒有錢再供你念初中,你就死了心,正式跟我學徒準備當廚師吧。”聽了祖父的話,父親非常絕望。這幾年在小學里,他非常珍惜戰亂平息后難得的學習時光,讀書非常刻苦,成績很好。他喜歡念書,也特別希望繼續念下去。但俗話說:“一分錢逼死英雄漢。”沒有錢,交不了學費,讀初中的念頭也只能打消。拮據的家境、微薄的收入和美好的愿望、遠大的志向之間的矛盾,讓積極上進的父親一下子陷入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中。夜深人靜時,16歲的他揪著自己的頭發對蒼天發問:難道說時代進入了新社會,我的命運就不能有轉機嗎?

    民間有言:好人終有好報。有一天早上,剛剛上任中共沈灶區委書記的馮育新,恰巧到區政府食堂吃早飯,當聽到剛轉到區食堂當廚師的祖父無意間說起兒子因貧而交不起學費的事情時,馬上就走到祖父面前,滿臉關切地講:“聽說你的兒子很有出息,特別想繼續讀書,這是好事,應該支持。現在是共產黨的天下,不能允許有出息的孩子圓不了上學的夢。這樣吧,臧師傅,你兒子的事情區政府可以特事特辦,我批一下,區政府每學期補助你家15塊錢,專門用于供孩子上學。”祖父聽罷,喜出望外,對馮書記再三表示感謝。馮書記卻笑笑說:“不要感謝我,想要感謝的話,就感謝共產黨。”在現在人眼里,15塊錢是區區小錢,不足掛齒,可是在當年,這15塊錢確確實實是一筆大錢,普通人家根本拿不出來。

    就這樣,父親由于考試成績優異,特別是因為有了經費保障,交得起學費,就于1956年8月順利進入泰州市第一初級中學(也是泰州市初級財會學校)學習。對這件事,父親在世的時候經常和我講,先后可能講過十多次。他反復說:“如果沒有共產黨解放泰州,解放蘇北,老百姓就過不上安寧的日子,我也會繼續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馮書記的關心,我就會輟學,念不了初中,也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雞窩里哪能飛出金鳳凰?”

    1958年,按照學校統一安排,父親參加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在100米短跑項目中取得好成績,卻因參加此次運動會耽誤了高中考試時間。在這人生十字路口,黨又一次給了父親一次機會。江蘇省像父親這種情況的,還有不少學生。為了給這一批想繼續深造的初中生一條出路,江蘇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給了大家3所學校供選擇,可以不經考試直接入讀:南京醫學院預科班,南京體育學院初中小學體育老師班,揚州市初級中醫學校。經反復權衡,并征求了多病的祖母的意見,父親毅然選擇了南京醫學院預科班。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終于在1960年8月,正式考取南京醫學院無線電電子學班醫學專業。后來,國家因經濟困難,于1960年9月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父親所在的南京醫學院各系的專業根據國家的方針也做了適當的調整合并,他原來所學的專業取消,合并到醫療系。經過5年的學習,于1965年8月畢業,分配到鹽城結核病防治院工作。

    關于大學期間的經歷,父親只給我講過一件事,那就是交通不發達帶來的行路難問題。每年寒暑假結束后,如何返校?他和同在南京上大學的親戚夏錦云(在南京師院讀書)每次都是起大早,在天剛亮時便從沈灶出發。一人用肩扛一個小扁擔,將行李套在上面,徒步行走50多里,下午到東臺,然后由東臺坐小輪船到泰州高港,再坐大輪船到鎮江,最后由鎮江坐火車到南京。前后要花上兩天時間,徒步加輪船加火車,白天加夜晚,非常辛苦。想想現在,走高速公路,由大豐至南京只需3個半小時,乘高鐵到上海也不到一個半小時,方便快捷多了。 

    奉獻愛心、全面發展的從醫歲月(1965-2001)

    大學畢業后,父親正式進入醫療衛生系統工作。他的工作經歷,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1965至1978年,在鹽城市工作,先后就職于鹽城結核病防治院和鹽城專區醫院外科普外科;1978至2001年,在大豐縣工作,就職于縣人民醫院。

    在鹽城工作期間,有4件事值得記錄一下:

    第一件,跟隨原國民黨軍醫鐘志誠學習并掌握高超的醫術,積累過硬的臨床和外科手術經驗。由于黨的統戰政策好,鐘志誠得以在共產黨領導的鹽城專區醫院工作。父親在大學期間打下了比較系統的醫學理論功底,但是由于缺乏實踐鍛煉,接觸的實際病例較少,剛入職時臨床經驗極度匱乏,動手能力較差。拜鐘志誠為師,父親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掌握了很多獨到的外科手術的竅門,讓父親終身受益。由于師傅的精心指點,加上父親的刻苦鉆研,他很快度過磨合期,可以獨立進行手術,成功實施無數例食道癌、胃癌的手術。父親的好友苗友林回憶說:在鹽城工作時,手術臺旁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是經常的事,很辛苦。但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填補了多項外科手術空白。

    第二件,1966至1976年,在十年文革動亂期間,父親沒有參加造反派,而是出于對黨的感恩之心,參加所謂的“保皇派”,保護了鹽城專區醫院許多領導和專家不受沖擊。記得有一次,他下班回來的路上,遭到幾個專區醫院造反派小頭目的圍堵。這些造反派因父親政治立場上站在醫院領導一面,不讓他們批斗醫院領導和醫術高超的老醫生,而對父親心生仇恨,企圖將其在半路上抓起來,送入私設的班房。“好漢不吃眼前虧”。見他們人多勢眾,父親急中生智,拔腿開溜。雖僥幸成功逃脫,但大冬天穿在身上的棉大衣,還是被造反派奪走了。

    第三件,1976年8月,唐山發生大地震,父親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被抽調參加江蘇省醫療隊,赴天津、塘沽等地承擔傷員救治和運輸任務。8月3日,他們到達唐山時,還有6級左右的余震,到處都是尸體,戴幾層口罩都擋不住異味。父親夜以繼日,連續奮戰三四天沒有合眼,成功地為許多傷病員實施了救治,得到了醫療隊領導高度肯定。

    第四件,小小銀針顯奇效。我當時生活在沈灶鄉下,父親遠在鹽城市里工作,平常難得回老家。他逢年過節回鄉探親時,當地許多患病的村民便會慕名前來尋診問醫。記得是1975年的某個夏天,父親從市醫院回沈灶,有一個農民帶著患癲癇瘋的十一二歲的女兒來看病。女孩兒看上去長得周正,神態還比較正常,但不知何故,見面不到兩三分鐘,就突然發病倒地,嘴歪臉斜口吐白沫,把周圍的人嚇一跳。患者的父親說這樣的狀況經常發作,到鄉里的衛生院瞧過幾次大夫,也不見好轉,聽說臧醫生醫術高明,想來試試運氣。簡單問了問以往病史,又望聞問切一番,父親便在她頭上扎了幾針。過了一會兒,女孩居然從地上爬起來,嘴也不歪,臉也不斜了,你問她剛才怎么了,她一無所知。一根小小銀針,其效果竟然如此神奇。患者的父親特別感激,喜極而泣,忙著要付醫療費,被父親婉言謝絕。父親主攻西醫,但對中醫的針灸手法也很擅長。他的醫術和醫德令四鄉八鄰嘆為觀止。從此,我暗暗立下志愿:今后我也要做父親這樣的人。

    在大豐工作期間,同樣有4件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受教育環境。父親自身經歷告訴他:一個人想要有出息,必須讀書,受到良好教育。1978年初,在大豐縣委書記薛泰和的關心下,他順利從鹽城專區醫院調回到故鄉,在大豐人民醫院工作。表面上看,他從市里調到縣里,是屈尊了,低就了,其實不然,而是另有原因:一來,可以回報故鄉人民,為大豐醫療衛生事業作貢獻;二來,祖父母雙亡,在沈灶公社衛生院當勤雜工的母親和三個孩子缺少照料,經濟上困難,回到縣里便于就近照顧家庭;三來,可以將我從鄉鎮中學轉到縣城讀書。1978年9月,即父親調到大豐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將我由沈灶中學轉到全縣最好的中學大豐縣中學繼續讀高一。我沒有辜負父親的苦心和期望,經過兩年認真學習,于1980年考上徐州師院,享受到黨恢復高考制度的紅利。

    現在試想一下,我的人生中如果沒有走出這一步,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我既感謝我的父親,他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培養,一貫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就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受良好教育的環境;更要感謝黨,父親因為沈灶區委書記馮育新的關心,才能得以繼續深造,他要讓黨重視教育的優秀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我們父子兩代人,都永遠感謝黨。

    第二,抓住1978年黨和國家仍然允許經營家庭副業的政策,號召全家通過編織繩包和柴簾子“編織夢想”,脫貧致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故鄉沈灶雖然貧窮落后,但風景優美。村子附近有許多的小河、小池塘,河岸和池塘邊長著一片片的蘆葦和茅草。夏天里,童年的我經常和小伙伴們到蘆葦蕩里捉迷藏,下河進塘摸魚抓蝦,有時也拿著自制的魚竿到水邊垂釣一番。蘆葦和茅草是青青的,水是碧綠的,河里和池塘中的魚兒烹煮后吃起來很香,“舌尖上的沈灶”至今令人難以忘懷。蹲在河岸或池塘邊釣魚的時候,會被四周青翠欲滴的蘆葦、草叢和各色各樣的野花包圍,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再看到一些魚兒在波光閃爍的水面游來游去,心里那份美啊,就甭提了,似乎魚兒馬上就會一直游到我的心里,游到我的夢里。蘆葦和茅草,不僅可作觀賞,更具實用價值。到了秋季,村里的人們把蘆葦砍下來,經曬干處理,編織成柴簾子;把長長的茅草割下來,搓結成草繩,然后,用草繩編織成繩包。這些精美的柴簾子和草繩包,除極少數自家使用外,絕大多數賣給公家,銷售給縣里的日雜公司,賺點錢。縣日雜公司再將此賣給各公社和大隊等使用單位。柴簾子用于晾曬各色糧食,繩包用來裝儲和運輸棉花等物。記得1971年,我家蓋了三間大瓦房,外加一個院子。父母平時積蓄有限,蓋房子花費又大,我家因此欠了一千多元的外債。這些錢,現在看來不算什么,但那時的人們普遍工資低、收入少,所以它就是一筆很大的數額。如何還錢?計將安出?父親于1978年調回大豐之初就提出:向左鄰右舍學習,搞家庭副業,通過編織繩包和柴簾子賺錢,以還清外債。他負責銷售,我們弟兄仨負責制作。自此,我就與兩個上小學的弟弟,每天放學后,一人拿一個小板凳,來到自家小院里放好,然后,從屋里拿出父母買來的編織繩包的工具,開始編織繩包。就這樣,三張稚嫩的、不時流出汗水的臉龐相視而笑,三雙笨拙的小手由不熟練而日趨嫻熟。一梭又一梭,我們聚精會神地編織繩包,編織夢想,編織未來。擺放在身旁的一捆捆草繩,就像我們從池塘里剛釣出來的鯽魚的鱗一樣,泛出醉人的光芒,把我們的夢也染成了迷人的金黃色。由草繩而結成的一個個小繩包,盛著我們的夢,裝著我們對未來的希望。最讓我難忘的,是滿院子響起的“嚓嚓”的穿梭聲音。它是那么的動人,悅耳,像貝多芬的交響樂,又像“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是天使叩開夢想之門的聲音。由于上學,平時我和兩個弟弟一天也就是織三四個繩包,效率比較低,而到了星期天,進度就加快了。記得有一個星期天,我和二弟展開勞動競賽,從天剛蒙蒙亮,一直干到夕陽西下,當天每人各織了二十八個繩包。這個成績是一個新的記錄,驚動了四鄰。他們為我們哥倆嫻熟的技術、不辭勞苦的執著精神所震撼,同時也對其中所包含的不薄利潤產生羨慕之情。是啊,如果以每個繩包凈利潤二毛錢計算,我們兄弟倆人共在當天賺了十一塊兩毛錢。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由于我們的繩包織得越來越多,從附近購入的材料——草繩就顯得有點供不應求。為此,父親建議我深入鄰村,挨家挨戶地收購草繩。記得有一天晚上,已過了吃晚飯的時刻,我一人拖著疲憊的身軀,推著車把前插著秤桿、車后座滿載收購而來的草繩的自行車,沿著雨后泥濘的鄉間小道,急匆匆地往家趕。當走到村頭的池塘邊時,我借著朦朧的月光,依稀看到正在焦急等待我的母親。當確認是我后,母親馬上過來接過我手中的自行車,然后久久凝望著我,撫摸著我黝黑的臉龐,潸然淚下。功夫不負苦心人。我們以編織繩包為主,以編壓柴簾子為輔,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外債,還略有盈余。

    第三,為了回報組織在工作中的信任,特別是感謝組織后來將在鄉衛生院當勤雜工的母親調到縣中醫院工作,父親工作異常刻苦,經常加班加點。記得我在豐中讀書和教書(1984至1986年)時,父親經常會在深夜被醫院的值班人員敲窗戶叫醒。他們會經常對著窗戶大喊:“臧醫生,又來急診了。”這樣的事情有時候會連續七八天。我十分心疼,偶爾會對父親發牢騷,勸他找個借口予以回絕。這時候,他總是對我講:“孩子,醫者仁心,當醫生的天職就是要救死扶傷,要敢于擔責,一切困難和勞累在生命面前都要讓道。”父親的醫療技術和高尚醫德贏得組織的高度認可,1984年,被任命為大豐人民醫院大外科副主任,同年晉升為主治醫師,1989年10月任大外科主任,1990年晉升副主任醫師,1995年晉升為主任醫師,1999年被大豐市人民政府評為“衛生工作先進個人”,連續多年被大豐市衛生局評為“先進個人”。大豐人民醫院現任大外科主任張海春曾動情地對我回憶道:“你父親臧主任除了業務強,手術水平非常精湛之外,還特別敢于擔當,勇于負責。只要患者有一線生機,就甘冒風險,千方百計予以施救。這種崇高的醫德很值得現在的年輕醫生學習。”

    第四,關心同志,積極參政議政。他在業務上,對年輕醫務人員非常重視培養,毫無保留地向他們傳授自己的醫療技術和寶貴經驗。大豐人民醫院的許多領導,像朱月清、朱興元、丁亞平、張海春等都得益于父親的精心培養。他在生活上,也特別關心下屬,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解決住房和福利待遇等問題。他作為縣醫療衛生系統的黨外代表人士,1992年當選為大豐縣第九屆政協委員,1997年當選大豐市第十屆政協委員,1998年當選鹽城市第四屆政協委員。多年來,他始終懷抱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把普通群眾放在心中,及時反映社情民意,認真履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職責,積極主動地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議案和意見。大豐能入列2019年度綜合實力中國百強區,應該說,父親也為此出了一份心和力。 

    2001年,父親從大豐人民醫院退休。由于在崗位上身體透支嚴重,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和腎衰竭等多種疾病,幾度生命垂危,但又幾度平安脫險,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黨和組織的重視和關心。他在幾次住院搶救期間,大豐區委領導常來看望,大豐人民醫院更是投入最好的醫護人員和藥物、技術,并三次組織轉院至上海等地救治。在八十歲生日家庭小型聚會上,他曾發自內心地對親朋好友說:“感謝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

    幾次重病而能轉危為安,創造奇跡,也與他從未向病魔屈服,以超強的毅力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與病魔作斗爭,善于自救有很大關系。他常說:“以前,我是救別人,現在我要進行自救。我多活幾年,就能多一點時間教育我的孩子,并把我的從醫經驗和技術傳給年輕人。” 而在生命的最后幾天,他終于預感到此次是實在過不去了,就對前來看望他的醫院領導說:“你們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醫院的主要工作上和其他患者身上,不要在我身上浪費太多資源。”看著他呼吸急促,渾身插滿管子,神志一會清醒,一會糊涂,我泣不成聲。他反而神態安詳、目光如水地拉著我的手安慰我,說:“我是個醫生,生生死死見得多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沒有什么可害怕的。唯一不放心的,是你母親和你弟兄三個。我走之后,你就是家里的主心骨,要照顧好你母親,團結并幫助你的兩個弟弟。至于你,不要不知足,黨培養一個正廳級干部很不容易,你要懂得感恩。我這一病危,你一請假就是這么多天,組織上能批準很不簡單。今后,你還要一如既往地認真工作,報效黨和國家。”所有這些,都表明了父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沒有忘記家庭,更沒有忘記黨的恩情。他的生命沒有歸于永夜,而是出現在新的光線中。肉體雖然歸于大自然,但他的精神和良好的家教家風,將永遠激勵我們迎著光明繼續前進。

    在今年1月5日下午的送別儀式上,大豐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袁豐這樣評價父親:“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臧福寬同志熱愛祖國,奉獻人民,始終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他嚴格要求自己,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顧全大局、公正處事,一心為公、廉潔自律,熱愛集體、團結同志。不管是作為一名普通職工,還是領導干部,他總是一心撲在工作中,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為大豐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領導、同志們的肯定和贊譽。”

    1月6日早晨,北風呼嘯,天寒地凍。8時許,隨著父親的骨灰盒被我輕輕安放到多年前早已在故鄉沈灶修建好的墓穴中時,數十人的送葬隊伍中,慟哭聲頓起,四野為之動容。也許是因為父親在天之靈,見眾人跪在凜冽的寒風中心有不忍,就在大家下跪的那一瞬間,讓原本藏在薄薄的烏云背后的太陽突然一躍而起,像一盞耀眼的明燈照射到眾人的身上,讓大家身上的寒氣頓時降了許多。在朝陽的普照下,公墓附近的冬麥、蠶豆的葉子顯得生機勃勃,綠色一片。麥浪裹著蠶豆,而蠶豆無所畏懼,其莖彎而不折。公墓的南面、東面、西面的河水,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波光粼粼。這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讓人欣喜,讓人溫暖,正如父親這一生沐浴的黨的陽光,又恰如他常懷黨恩,救死扶傷,把重生的光明和希望帶給無數患者。

    在這片熟悉的埋著許多至親好友的故土里,父親您可以入土為安了。您已是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將永垂不朽。當然,您也可以浪漫一下,向大豐海濱濕地上縱情奔跑的麋鹿和蔚藍天空中展翅翱翔的丹頂鶴問一問路,重啟當年求學報國之旅。

    4月9日下午,與父親感情甚篤的母親不堪父親去世的沉重打擊,在蠶豆地里勞作時突發大面積腦梗死跌倒,現仍躺在醫院里救治,尚未完全脫離生命危險。相信有黨的好政策和醫院持續而精心的治療護理,會發生奇跡的。

    (作者系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 


     

    97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丁香婷婷影音先锋5566,欧美成人性视频在线黑白配
    <pre id="64scy"></pre>
  • <s id="64scy"></s>
  • <acronym id="64scy"><cite id="64scy"></cite></acronym>
  • <bdo id="64scy"></bdo>
    
    
    <bdo id="64scy"><del id="64scy"></del></bdo>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爽爽影院在线看|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91热久久免费精品99|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30视频|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扒开女人内裤边吃奶边摸| 国产一级性生活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 99在线小视频| 色偷偷偷久久伊人大杳蕉|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大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播放| 黄色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快拨出来老师要怀孕了|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色五郎|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 久草视频在线免费|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日本成熟电影不卡www|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精品免费专区 | 天天干天天色天天干|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wwwfuqercom| 男男动漫全程肉无删减彩漫 | 一本色综合久久| 色戒7分27秒大尺度在线| 成人午夜小视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2019国产开嫩苞视频| 污视频网站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一区麻豆| 亚洲欧美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