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上,孩子們專注地吹奏豎笛。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施遠圻 施熠 攝 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推行普惠性音樂學科教育,堅持小樂器進課堂十六載 讓每個孩子都能叩響藝術之門 東南網3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施遠圻 施熠 文/圖)輕快的《歡樂頌》、婉轉的《望春風》、抒情的《與你同在》……這些經典曲目,用千把豎笛齊奏出來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呢? 15日,在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千人豎笛齊奏的場面令人震撼,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整個校園。“千人豎笛”已成為這所學校的音樂學科教學特色,每周一的升旗儀式結束后,該校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便會在操場上一同吹奏豎笛。人人都會吹豎笛,這一培養成果得益于該校音樂學科長達16年的普惠性教育。 實惠小樂器,普通家庭也能學習 新華中心小學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江南新區,早些年,該校地處泉州主城區的邊緣地帶,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加上家長普遍不太重視藝術學科教育,鮮有家庭愿意出資讓孩子學習樂器。 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學上樂器,2004年,新華中心小學的音樂教師將豎笛引入課堂,價格便宜、簡單易學的豎笛不僅獲得學生們的喜愛,也收獲了家長們的支持。 “比起鋼琴、小提琴等名貴的樂器,價格僅在8元到12元的豎笛,是大部分學生家庭都能承擔的,豎笛教學極具普惠性。”該校校長張玉君介紹,從2008年起,學校便在3年級至6年級推廣豎笛教學,每學期各班學生至少掌握一首學校齊奏曲目和一首年段齊奏曲目。“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掌握一種樂器演奏技巧,接受更多藝術熏陶。” 每周兩節音樂課,老師們會結合教材內容教孩子看譜子、吹樂曲。從不識五線譜到能獨立看譜吹奏一首曲目,該校四年級學生張宇濱僅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我讀一年級時,看到同校的哥哥吹豎笛就很羨慕。三年級剛開始學習時,又要看譜又要吹奏是有點難,但是堅持下來進步還是很快。”張宇濱說,如今吹豎笛已成為他們兄弟倆在家常規的表演項目。 新華中心小學還結合《小樂器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這一課題研究,不斷探索如何讓豎笛更好地在校園內推廣。“低年級學生年紀小,手指不夠長,無法學習豎笛,但可以從口風琴學起,掌握看譜能力。”該校音樂組組長黃瑤琴介紹,從2018年起,學校購置了一批口風琴,開始在低年級教授口風琴,既能讓學生多掌握一種樂器演奏技巧,逐漸培養和提升藝術素養,也為之后學習豎笛奠定基礎。 一人一樂器,提升孩子綜合素養 “以前根本沒想過讓孩子學樂器,不想孩子竟然有音樂天賦,學得又快又好!”陳女士的女兒楊妙涵就讀于新華中心小學四年級,年僅10歲的她已經能吹奏《龍的傳人》《望春風》《歡樂頌》等多個曲目,期中、期末考試復習期間,吹豎笛還幫她緩解了學習壓力。“我準備開始學習難度更高的箜篌。”楊妙涵說,是學吹豎笛讓她發現了自己的音樂特長,讓她變得更加活潑自信。 對于原本五音不全的林宇宸同學而言,是豎笛讓他享受到了未曾想到的別樣樂趣。“雖然我唱歌音準不好,但是我能通過豎笛吹出喜歡的旋律。”11歲的林宇宸說,這學期他最喜歡學習的曲目便是《與你同在》,在不斷練習中,他逐漸把握音準,唱歌也唱得更好了。 經過多年堅持推廣,如今新華中心小學已實現“一人一樂器”,同時該校還結合學生興趣,開設了葫蘆絲、陶笛、拍胸舞、創意手工等興趣班。2020年7月,該校被評為泉州市第二批“中小學藝術特色學校”。張玉君表示,學校將通過全面推進美育工作,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讓每個學生至少具備一項藝術特長。 “小樂器進課堂,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在音樂方面的表達能力及演奏能力,也能提高學生家長對音樂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重要地位的認知。”泉州鯉城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小學藝術學科教研員王小紅說,“一人一樂器”的普惠性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音樂學科素養和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