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翱翔在藍天,遠處是雄偉的泉州灣大橋。(圖片由茅羅平提供) 駐留在石獅濕地公園的白鶴。(圖片由茅羅平提供) 2020年11月16日,觀鳥志愿者在石獅觀察到白鶴。這是福建省第一次用影像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瀕危珍稀鳥類白鶴。三四天后,它失去蹤影。但兩個月后,在石獅濕地公園又發現了白鶴的身影。這一次,白鶴駐留了兩個多月。 一只鶴牽動一座城 東南網3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3月16日上午,石獅日報記者茅羅平來到石獅濕地公園。這是他持續觀察白鶴的第62天。自1月14日白鶴常駐濕地公園后,茅羅平無論工作多忙,都每天必來。記錄白鶴,成為他每日的必修課。 白鶴入閩,掉隊還是單飛? 茅羅平第一次見到白鶴,是在2020年11月17日。 之前一天,泉州觀鳥志愿者報告,在石獅濕地公園發現白鶴。 “不可能,以往白鶴不入閩。”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還有點不大相信,因為之前省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公布的福建省551種鳥中,沒有鶴類。但仔細看完照片,確認是白鶴。 翌日茅羅平就前去找尋,果然在公園東北角的藕塘發現了白鶴的倩影。 白鶴是瀕危的珍稀鳥類,全球種群數量僅有4000只左右,之前在福建從未被記錄到。泉州、廈門的攝影和觀鳥愛好者聞訊前來,白鶴很快刷屏了朋友圈。 11月26日,石獅濕地公園白鶴的影像素材,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央視新聞播報:“在福建石獅,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今年的候鳥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并首次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的身影。” 同時也是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志愿者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吳軻朝介紹說,中國是鶴類的主要分布地之一,在世界15種鶴類當中,我國有9種,如丹頂鶴、灰鶴等。研究發現,白鶴的遷徙種群在世界范圍內主要有三個,分別是東部、中部和西部種群,越冬遷徙路線分別經過中國、印度和伊朗。目前,中部和西部兩個遷徙種群已經消失,唯一剩下的就是飛越中國境內的東部種群。 每年夏天,白鶴在西伯利亞繁殖,秋季到吉林、內蒙古、河北等地中轉,隨后98%的白鶴會到江西鄱陽湖越冬,春暖后再北上。 此次在石獅發現的白鶴,是飛行了數千公里,飛越千山萬水,遠道而來。在泉州市林業部門公布的本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當中,此前僅有黑鸛、黃腹角雉兩種,白鶴的加入,使之增加至三種。 往年都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為何會來福建石獅? 吳軻朝分析說,白鶴對棲息及越冬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這只白鶴是遷徙途中不小心掉隊還是從棲息地出走單飛不太好確定。 通過近期的觀測分析,吳軻朝認為其另尋食源地的可能性較大,除了石獅濕地公園,黃河三角洲一帶也出現了成群白鶴越冬,且停留一個半月后,有白鶴“一家三口”南遷到江蘇省鎮江市焦北灘生活。“這與今年鄱陽湖的水位偏高有關,也與石獅濕地公園優良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 吳軻朝說,白鶴是少見的以素食為主的鳥類。與丹頂鶴等可以食用螺蝦類不同,白鶴只以藨草根、藕根、苦草根、野生荸薺等為食,石獅濕地公園的大片藕田可以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另外,白鶴是“家庭觀念很重”的鳥類,一般都是群居或“一家子”行動。這只白鶴從照片上觀察是成年鶴,為何單獨行動,不好推測。 然而,白鶴首次入閩三四天后,就不見了蹤影。 再遇白鶴,是同一只嗎? 白鶴又來石獅了!今年1月14日,茅羅平在石獅濕地公園再次偶遇白鶴,驚喜萬分。 當天下午,他在濕地公園種子科技試驗場上空發現一只白羽黑翼尖的大鳥盤旋,并往東北方向飛去。一路追尋,發現它佇立在那片熟悉的藕塘。 時隔兩月,再見白鶴,還是同一只嗎?吳軻朝分析說,通過觀察可以看出是一只成年白鶴,是否與兩個月前為同一只,不好判斷。 但這次飛來的白鶴,不同于上次的驚鴻一瞥,沒有人意料到,它一待就是兩個多月。一群石獅人開始了風雨無阻的“追鶴”之旅,他們摸索它飛走又飛回的時間規律,記錄它姿態萬千的倩影,也記錄它的生活習性。 茅羅平的電腦中,存著上萬張的照片和視頻。“你看,我拍到了它洗澡的情形,當時一邊拍心里一邊偷笑,可把我拍美了!”這些拍攝于3月7日的影像中,白鶴愜意地洗澡、高興地“唱歌”,得意地抖動著雙翅,仔細地一根根整理尾巴上的羽毛……一個愛美的白色生靈,趣意盎然。 茅羅平用巨量的圖像定格白鶴起舞的瞬間,也用細膩的文字記錄著白鶴生活的細節—— “這10天,它沐浴在泉州灣暖暖的陽光下,在濕地公園東北角的那片藕塘里覓食、養神,愜意地打發著它在福建度過的第一個冬季時光。它時而散步、展翅,時而咕咕地自言自語;飯后清理羽毛、打扮自己;對身邊來來回回的其他鳥兒視若無睹……”1月23日一大早,茅羅平就來到鋪滿朝霞的荷塘邊靜靜觀察,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或許是想給自己一份新年的新口味,它轉換了藕塘,吃食、理羽、散步、休息順序進行,絲毫不為遠處村莊中時而傳來的年節鞭炮聲所打擾。”2月12日,是農歷辛丑年正月初一,茅羅平當天上午和下午分別前往探望,留下了白鶴在福建的春節記錄。 “每天總有帶著大大小小相機的人們跑來拍照,它的美妙身姿幾乎天天出現在朋友圈里,是愛鳥人眼中真正的網紅。石獅人熱愛環境、熱愛生活,白鶴的到來讓他們感到興奮和自豪。他們希望白鶴待得久一點,更希望它來年帶來更多的伙伴……” 漸漸地,通過茅羅平和同事的新聞報道,白鶴引發了熱力關注。“白鶴還在嗎?”“白鶴還好嗎?”無論是在辦公室、在路上,還是在接到的電話中,這是茅羅平最常被問起的話。 “偶爾發現它沒在那片熟悉的藕塘中,朋友圈馬上就會出現白鶴離去的傷感猜想。但它一次次回歸,讓牽掛的人把心重新放下。”茅羅平說。 白鶴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一座城。 石獅濕地公園內,尋訪白鶴的市民。(圖片由茅羅平提供) 或已北飛,白鶴還會來嗎? 泉州觀鳥學會近期還記錄到從未到訪過泉州的白額雁、豆雁。隨著生態的不斷向好,泉州灣完整的生態鏈吸引了萬千候鳥來棲。 從泉州出發,經過沿海大通道,20多分鐘就到達了石獅濕地公園。 這個新建成不久的濕地公園,緊鄰泉州灣南岸。2019年前,這里還是雜亂的田地。如今這片275公頃的公園,已是鳥類棲息繁衍的“伊甸園”。 與日常所見的公園不同,除了新建了路和欄桿,做了必要的綠化,石獅濕地公園的菜地、藕塘、稻田分塊組合,畦方埂直,最大限度保留了濕地和田園風貌,游人徜徉其中,農人在田地勞作,鳥兒悠然自得,各得其樂。 石獅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資源站站長林明富告訴記者,近年來,石獅十分重視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多的候鳥到這里過冬,有記錄到的鳥類超80種。 站在藕塘邊的田埂上,抬眼望去,雄偉的泉州灣大橋就在兩三公里外。“泉州灣區域的鳥類目前已有200多種,而石獅濕地公園,是泉州近距離觀鳥的首選地。”吳軻朝說。 周末,市民莊送梅帶著女兒來看白鶴,之前她已經帶著兒子女兒來看過不止一次。小姑娘通過攝影長焦鏡頭仔細觀看著白鶴的一舉一動,不時問些問題,她要把白鶴寫進這周的作文。 祥芝鎮祥運村的支書蔡祥山是個攝影發燒友,素以拍攝景物為專長,因為白鶴他喜歡上了拍鳥,每天一大早就來,像找到了“富礦”。 尋訪白鶴的人絡繹不絕,有的等待兩個多小時而不得,失落又掛心;有的運氣不錯,心生歡喜,急趨近前,壓低聲響。只見白鶴長喙不時伸進水中覓食,然后抖動著翅膀,彎過長頸整理羽毛,三只黑翅長腳鷸從它身邊游過,相安無事。此時空中猛禽普通鵟正在追擊捕食飛鳥,對面水塘中斑嘴鴨和綠翅鴨結伴而行,黑水雞站在田埂上小憩……伴隨著鳥聲啾鳴,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 “今天早晨仍然沒見到白鶴,估計是北飛了。”17日,出差外地的茅羅平給本報記者發來信息。之前,朋友告訴他,白鶴16日10時46分飛走后沒有回來。 吳軻朝也傳來訊息,鄱陽湖的白鶴已經分批開始了北飛的旅程。“它還會來嗎?”牽掛著白鶴的人們問。 季節轉換,寒暑更替,白鶴每年都會飛越千山萬水,尋找棲息之地。 守護好生態,留存住空間,對于或將北飛的白鶴,我們只愿,來往莫相猜,年年還復來。 記者手記 和諧共生 美美與共 此次采訪白鶴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經常唱的那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歌中女孩不惜生命、滑進沼澤救助丹頂鶴的故事讓人感動和銘記。經年間,人類與白鶴的真情故事也在不斷上演。對于白鶴,石獅這座城中的人們在保持熱切關注之余,也做到了不打擾、不驚嚇、不傷害,保持距離,給白鶴保留了自在的空間。這,亦是一種莫大善意。 白鶴造訪石獅,或許是不期而遇的偶然,但細細想來亦有必然。隨著生態保護的持續進行,福建優良的生態環境引來了不少可愛的生靈。 常年致力于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并不矛盾。在發展建設中留足動植物繁衍生息的空間,留足自然循環的生態空間,才是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 保留了原生態的石獅濕地公園,成為鳥類賴以棲息的珍貴空間。采訪中的一個畫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空中猛禽正在追擊捕食飛鳥,白鶴和黑翅長腳鷸各自覓食,斑嘴鴨、綠翅鴨從它們身邊安然游過,兩個小孩在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是的,大自然有弱肉強食的食物鏈,但更有相生相息的生態鏈。人類和自然最理想的狀態,莫過于和諧共生,美美與共。善待生命,敬畏自然,人類也會得到大自然豐饒的饋贈。 白鶴翱翔在藍天,遠處是雄偉的泉州灣大橋。 石獅濕地公園內,尋訪白鶴的市民。本版圖片由 茅羅平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