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在廈廣泛應用,購買設備沒有門檻,市民擔憂個人信息遭泄露 刷臉時代如何保護我們的“面子” 百腦匯的一家商鋪,監控設備應有盡有。見習記者 王溫萍 攝 廈門不少小區都裝有人臉識別門禁。記者 鐘寶坤 攝 電子城內一門店安裝了人臉識別監控。見習記者 王溫萍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鐘寶坤 見習記者 王溫萍)“小區有人臉識別門禁,但我都不敢用。”“商場、專賣店那么多攝像頭,會不會私自讀取個人信息啊?”在央視“3·15晚會”曝光科勒衛浴門店等地暗藏攝像頭偷“人臉”后,人臉識別系統成為廈門市民熱議的話題。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當前這一“刷臉”時代,人臉識別應用已經深入廈門各個領域,大到政府部門、商場、寫字樓,小到小區、飲料售賣機都能輕松找到,而且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購買一套人臉識別系統沒有任何門檻。 當人臉識別技術攻陷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誰來為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負責? 記者走訪 在廈“刷臉”應用非常普遍 近年來,人臉識別應用越來越廣泛了。在工商、人社、交通、金融等政務領域,人臉識別主要被用來滿足身份核驗的安全管理要求。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大量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登記個人信息,以判斷人們的行動軌跡。 記者昨日走訪發現,廈門許多企業、商場、寫字樓、小區都裝有人臉識別系統,特別是在疫情發生后,不少寫字樓采購了人臉識別測溫系統,不僅可以精準識別人臉,還能準確測溫。 在蓮前西路某高檔小區,除了使用門禁卡打開門禁外,還能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進入小區。 近日,在位于廈門的陸軍第73集團軍醫院的飲料自助售賣機上,記者嘗試購買飲料,只要對準攝像頭,就可以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支付。 在央視報道的出售人臉識別攝像頭以及人臉識別系統的商家中,蘇州萬店掌是其中一家,其就為廈門部分商場提供服務。據相關人士透露,商超、品牌專賣店、4S店等成了人臉識別攝像頭的集中安裝地,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采集用戶信息,并針對不同用戶進行精準營銷已成為行業常態。此外,各類App軟件也都有人臉識別認證系統,這類軟件大多會取得用戶授權許可,用于認證身份等用途。 商家反饋 購買人臉識別產品零門檻 昨日,記者走訪了廈門幾家售賣監控電子產品的商店,發現大部分都有售賣人臉識別系統相關產品,售價從500元到5000元不等。 在百腦匯,導購員了解到記者想購買“人臉識別監控”,便帶領記者來到二樓。在一家寫著“路由器 監控 批發”的店鋪內,店家為記者介紹了兩款產品。據了解,市面上所銷售的普通監控大多具有人形追蹤功能,導購員向記者介紹一款廈門家用使用率很高的監控產品,售價僅100多元。“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監控產品價格相對較高,空間較大的場所一般會建議客戶有線裝置,這就需要錄像機、硬盤等一系列配置,價格500多元。” 在另一家店內,導購員向記者推薦了一款無須安裝線路、只需使用儲存卡的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智能家用攝像機,該款攝像機具有400萬像素、AI特寫追蹤功能,并且能夠存儲30個人臉數據,在斷網的情況下也能快速識別人臉,售價在480元-560元。“這款產品使用更方便,只需要無線插存儲卡,比較推薦客戶購買。” 緊接著,記者來到位于湖濱南路的電子城,在一家人臉識別體驗店內,導購員告訴記者,專業的人臉識別監控一般價格在4000元-5000元,“我們店門口所安裝的監控就是,一般公司和單位才會選擇成本高的專業監控產品。” 記者了解到,購買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監控產品并不需要特別的程序和出示相關證件。 此外,記者在淘寶、京東等網上商城了解到,人臉識別系統相關的產品很多,根據功能劃分,售價在300元到數千元不等。 市民擔憂 丟了“面子”風險誰來承擔 人臉識別應用廣泛,可以讓市民辦事更便利,但也引發不少市民的擔憂:眾多小區、酒店、寫字樓、商場都采用人臉識別,誰來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是不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們的臉就已經被商家掌握并“編號”了呢? 市民楊女士所居住的小區就裝了人臉識別的門禁系統,但她并沒有去刷臉登記,她覺得用門禁卡并不麻煩,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她害怕人臉信息被泄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個小區的居民刷臉開門的并不多。”她說。 市民曾女士也向記者吐槽了她的遭遇:小區不知何時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她有一次半夜回家,突然在屏幕里看到了自己的臉,嚇了一跳。“小區裝人臉識別系統應該事先征得業主同意。” 市民張先生認為,人臉識別是個好東西,但好東西得適得其所,不能濫用,除了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部門可以使用的地方之外,其他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都是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 市民林女士則表示,現在那么多地方裝有人臉識別的攝像頭,但老百姓并不知道具體位置,總感覺自己的身份信息被隨便抓取,“人臉識別設備的使用應進行限制,并加以規范”。 記者了解到,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中,94.07%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技術,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泄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專家觀點 人臉識別 應明晰法律邊界 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安防、支付、交通和門禁等領域,維護公共安全,方便大眾生活,也提高了社會效率,但也有一些商業機構借此謀取私利。很少有機構會主動告知,更別說征求客戶同意了。肆無忌憚私自收集個人信息,他們在公然違法,大眾卻很難維權。 對此,民盟廈門市法制委委員、福建貝盈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王堅說,目前我國對如何規范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被收集的信息如何保管和使用、如何防濫用等沒有完善的法規。他建議規范完善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使用的法規,規范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在公權力部門特別是涉及行政審批和許可方面的應用。 民盟廈門市法制委委員、北京盈科(廈門)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涂志文也指出,對收集人臉信息行為增設必要性條件,并對非法收集人臉識別信息行為加強管控和處罰,應通過法律、行政法規對人臉識別信息主體進行限縮,將收集人臉識別信息明確為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增設核準行政許可。 事實上,在今年兩會期間,有不少政協委員就建議從國家層面立法,規范和管理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對于非善意使用的情況應加大打擊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