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山歌 傳承不停歇 盧德生(左一)帶領山歌協會隊員在梅口鄉為當地農民演唱山歌 泰寧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載譽滿滿,盧德生并沒有停下腳步,仍一心撲在泰寧山歌的傳承事業上。 盧德生深深地熱愛著自己家鄉的山歌,他堅持創作,也喜歡唱山歌,還動員兒子、女兒、媳婦、孫女等一家人都來唱,有時他們還三代人同臺演出。盧德生的兒媳現在是景區的一名導游,她說每次只要一唱起泰寧山歌《迎賓曲》,游客的反響都特別熱情,這也讓她很自豪。為了進一步做推廣,泰寧旅游也把山歌列為泰寧導游的必學項目之一,各景區導游、排工們都能高歌幾曲。除了家人,他也帶動鄰居朋友,乃至泰寧社會各界中喜愛唱歌的人一起來唱山歌。為了傳承好山歌,盧德生常常把山歌愛好者都聚集到自己的診所來練唱,為了采風和演出診所還時常關門。長此以往,生意也就冷清了下來。僅有的幾萬元積蓄也都投入到山歌的音樂制作中。 2005年起,盧德生聚集起泰寧社會各界中嗓音條件好、有文藝細胞的人,組成“山泉組合”山歌隊;2008年在“山泉組合”的基礎上,成立了泰寧客家山歌協會。團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70多歲的農家主婦,20多歲的景點導游,也有企業老板等等。今年已經71歲的饒桂英是盧德生的忠實搭檔,這些年來成了他的左膀右臂。由于音樂基礎不同,有的隊員識譜能力差,有的甚至不識譜,盧德生一寫出新歌,就和搭檔一起去教其他隊友,一句句教、一字字糾正,有時為了將一首歌“唱出味道”、和聲配得和諧,全體隊員經常“磨練”一兩個月。 盧德生(右二)為上海世界非遺文化城展示展演活動進行剪彩 泰寧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泰寧山歌,近年來盧德生帶著山歌協會隊員走進校園。現在,泰寧三中成立了山歌社團,泰寧實小、二中、一中等校園紛紛掀起“學山歌”熱潮,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哼唱幾句“鍋蓋滾滾圓,扁擔那那長”。老年大學不僅教唱山歌,還制作了一本山歌集,將全縣最具有代表性的數十首山歌收錄其中。不僅如此,泰寧山歌還唱響全國,登上了央視農民春晚、歡樂中國行、中國非遺首屆春晚、深圳藝術節、上海大世界等各類舞臺。 盡管泰寧山歌為越來越多人所熟知,但卻陷入了發展的瓶頸。山歌要用地道的本地方言演唱,而如今會說泰寧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嫌山歌“難學、土氣” ,使山歌傳承大大受限。 山歌協會沒有固定的辦公及練唱場所,又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山歌創作、錄制音樂、添置服裝道具等往往都是隊員們自掏腰包,協會運行難以為繼,隊員也從1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20多人。 除了傳唱,更令盧德生擔憂的是山歌的創作困境。創作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熟悉泰寧的文化底蘊,如果不是真正地熱愛山歌,一般人很難堅持下來。并且,隨著歲月流逝,會唱山歌的老人已經越來越少,難以采到原生態山歌,盧德生好長一段時間擔憂山歌會“停滯不前”。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盧德生高興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關門弟子泰寧縣文化館館長肖秋紅,讓泰寧山歌傳承后繼有人。她不但歌唱得好聽,平時也會寫歌,愿意跟盧德生學習山歌的創作。去年,他們一起首次將泰寧山歌改編成合唱曲,輔導泰寧一中合唱團演唱并參加市里的比賽;目前,他們又在合作山歌《幸福鯉魚的故事》。 很多人不理解盧德生為何不辭辛苦地創作,不計報酬地四處演出,而他卻表示,作為泰寧山歌傳承人,有責任也有義務,把泰寧山歌文化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