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3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 通訊員 陳啟芳)11月19日,在三明泰寧民主新街一處僻靜的農家小院里,盧德生正一邊低聲哼唱一邊斟酌新譜山歌曲子的歌詞。雖曾是祖傳牙醫,但他卻為山歌而著迷,年少接觸山歌后便癡情于此,一心致力于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一度,原生態泰寧山歌面臨斷代危險,憑借一腔的熱情,盧德生深入農村,進行挖掘、整理、開發到再創作,組建山歌隊,山歌協會,使得山歌成為泰寧的一張獨特名片,唱響泰寧、唱向全國。 2018年7月,泰寧山歌被列為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0年1月,盧德生被確定為三明市第三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雖已年逾古稀,盧德生仍不忘初心,堅守近50載,只為泰寧山歌傳承不止步。 年少學藝 情定山歌 盧德生(中)與搭檔饒桂英、女兒盧雯,在租住的民舍里練唱山歌。陳啟芳攝 泰寧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個分支,有著濃濃的鄉土氣息,是祖先一代代口口相傳下來的,是舊時期人們通過口頭藝術,記載泰寧社會生活,愛情、勞動的畫面。山歌在泰寧流傳已久,千百年來,泰寧人曾把山歌唱遍泰寧的山山水水。 盧德生今年72歲,曾經是位個體牙醫。1964年,剛上初中的盧德生遇到了自己音樂道路上的啟蒙老師-——當時下放到泰寧的浙江大學音樂教授,偷偷學藝三年,學會了譜曲作詞,這也奠定了他的音樂基礎。 1968年,盧德生作為知青到偏僻的鄉村插隊,跟農民去送肥料時,偶然聽到田間的農民邊干活邊唱山歌,被用當地方言唱的山歌吸引。泰寧山歌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尾音別具特色,唱得亮、傳得遠,他一下子就陶醉其中,從此與山歌結下了不解之緣。 醉心創作 山歌放光彩 他開始利用下鄉行醫的機會,著手收集記錄散落在民間的山歌。慢慢地,他發現泰寧山歌帶有哭腔,腔調比較平,聽起來像“喪歌”,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怎么被大家所認可,在喜慶的場合中往往不會出現。留意到這一點的盧德生,萌生了改編山歌的想法。他把原生態山歌進行重新挖掘整理再創新,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經過一番修改,他改編后的民歌《十個俺健(女兒)九個“賊”》韻味悠長,朗朗上口,易于傳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也激發了他創作的欲望。 盧德生并不滿足于改編歌曲,他還樂衷于創作歌曲。“紅軍哥哥來嶺下,全村百姓忙籌糧;為了紅軍打勝仗,家家戶戶清儲倉。”在他的原創歌曲《難舍難分一家親》里記錄了一段珍貴的紅色歷史,歌詞里沒有陳詞俗套,給人一種樸實無華而又親切自然的印象。為了保持創作的靈感,他常常下鄉采風,為了保證歌曲接地氣,他搬到農家小院,感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他說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真正打動人心的歌曲。 盧德生(左)與搭檔饒桂英在上清溪為游客演唱山歌 泰寧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泰寧發展旅游之后,又給了盧德生創作旅游山歌的靈感。他以泰寧山水為題材,試著幫導游、排工寫歌,為泰寧增添了一分與眾不同的鄉村文化氣息。這些山歌,曲調悠揚高亢,歌詞風趣恢諧,既保持了泰寧山歌的原汁原味,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如《請到大金湖走一走》、《神往遠古的上清溪》、《九龍潭之戀》等等。 40多年來,他創作了100多首山歌,歌曲內容還原百姓細碎生活、歌頌農村新面貌、贊美泰寧山水,賦予了山歌新的生命,深受當地百姓和外來游客的喜歡。2007年,在由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中國輕音樂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原創音樂報》社主辦的第二屆原創音樂評選活動中,名人大腕云集,9萬余首原創歌曲角逐,最終盧德生的《歌唱你喲富饒的蓮鄉》、《九龍潭之戀》脫穎而出,分別獲得二等獎與三等獎。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被譽為客家山歌王的盧德生幾十年來獲得不少榮譽,成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文學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協會會員;2015年榮獲福建省非遺協會,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電視新聞綜合頻道授予的“客家山歌民間傳承大師”稱號;泰寧縣委縣政府授予的“最美非遺守望者”稱號;2018年榮獲中國非遺總部基地、上海世界非遺文化城管委員會頒發的“非遺杰出貢獻獎”; 今年,他被收錄至《中國百強非遺人物年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