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7日訊(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記者 張穎)我省首顆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后再傳捷報,截至2020年12月30日,在軌測試表明衛星性能狀態優良,實現預期目標。 衛星傳回圖像 據悉,海絲一號衛星首次成像工作即獲得有效數據,一周時間內獲得多幅SAR圖像,圖像信息豐富,涵蓋城市、山脈、田地、河流、湖泊等典型地貌。 SAR遙感在自然資源監測、海洋環境監測與船舶識別、農產品估產與農業資源調查、地質災害、水旱災害監測與防災減災、城市高層建筑、電力設施、交通設施、應急響應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場景,尤其對于復雜氣象條件下的應急遙感監測應用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海絲一號成功獲得首批在軌圖像,彌補了省內海洋遙感衛星數據不足的問題,同時可用于海洋動力與生態環境的綜合觀測,將大大提高對近岸和流域水體水質的觀測能力,既對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海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還能夠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防災減災需要,同時對衛星海洋遙感技術發展具有典型的技術引領與示范作用,也為后續海絲衛星星座組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海絲一號”搭載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主要觀測對象為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可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重約180公斤的“海絲一號”衛星由廈門大學、省招標采購集團、三明投資集團、天儀研究院和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聯合策劃研制,是國內首顆對標國際先進指標的、基于有源相控陣天線的輕小型SAR遙感衛星。它的成功發射,實現了福建衛星從0到1的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