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東南網1月5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漳州專場)。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做主題發布,他表示,近幾年來漳州上下全面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決勝決戰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就。 “十三五”期間,漳州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年均增長6.5%左右,連續突破三千億元、四千億元大關,提前四年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目標,提前一年完成趕超目標和“十三五”規劃目標;2019年6月,漳州市提前一年半實現現行扶貧標準下661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83個貧困村全部摘帽,云霄、詔安、平和3個縣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現漳州全域脫貧。主要做法有五個方面: 一是走好“特色”路。漳州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6分,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漳州堅持差異競爭、錯位發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現代農業,全力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培育壯大了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詔安青梅以及一系列茶葉的品牌,這些品牌產品帶動性強,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此外,對臺農業也是漳州一大特色,漳臺兩地農業生態環境相似,作物生長節律基本相同,因此漳州加大臺灣優良農業新品種引種、高新農業技術引進,積極消化吸收、創新推廣,助推漳州農業轉型升級。近年來,漳州市對臺農業合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國前列,農業利用臺資數量、規模均居全國設區市首位。 二是唱好“主體”戲。培育法人化主體,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抓手,是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漳州加快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和組織方式改革創新,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推動了傳統經營主體向新型經營主體轉變。同時,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采取農民帶資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切實把農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中,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推動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三是練好“品牌”功。漳州優質特色農產品豐富,但知名品牌不夠多,不同程度存在“好東西賣不出好價錢”的窘境。近年來,漳州注重強化品牌意識,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緊盯市場需求變化,順應消費升級趨勢,運用現代營銷手段,加強品牌宣傳推介,精心打造漳州水仙花、平和蜜柚、長泰蘆柑、東山水產品、還有漳州的茶葉系列,白芽奇蘭、八仙茶等等已經成為全國的知名產品、知名品牌,這些知名產品、知名品牌帶動了區域特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品牌溢價效應逐步顯現。目前,漳州擁有涉農中國馳名商標25件、省名牌農產品142件、“三品一標”農產品有效數580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效提升。 四是譜好“融合”曲。漳州始終注重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漳州適應城鄉居民需求新變化,以延伸產業鏈、服務社會化、拓展多功能為重點,加快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讓農民進入全產業鏈收益分配的“利益圈”“價值圈”,拓展農民增收空間。特別是大力發展融資供應、技術推廣、保險金融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休閑旅游、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人生的生活性服務業,形成了新的消費熱點。另一方面,支持發展多種經濟業態,尤其是探索“互聯網+”模式,主動加強與電商平臺合作,把特色農產品接入網絡市場,真正讓好產品贏得好市場、賣出好價錢。漳州市電商助力扶貧案例、云霄縣打造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生態圈入選《中國樣本——全國電商精準扶貧(案例與點評)》,平和、詔安獲評國家級農村電商示范縣。 五是舉好“黨建”旗。漳州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特色現代農業為紐帶,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引導黨員和致富能人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黨員+農戶+產業”等措施有機聯合在一起,探索多元化發展,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切實把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在一起。比如,詔安縣創新“黨建引領產業扶貧模式”,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等形式,重點發展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 邵玉龍表示,下階段,漳州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突出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產業特色化、主體法人化、營銷品牌化、發展綠色化、服務社會化,不斷推動漳州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努力讓建設富美新漳州、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當好新時代新福建建設先鋒、新增長極和重要引擎的步子更穩、質量更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做出漳州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