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暖色 東南網1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吳旭濤)2日下午4點半,王秀琴拉著一人高的大行李袋,出現在閩侯縣上街鎮的“上街潮街”。 來到攤位前,她麻利地掏出一包包橄欖、李干、蜜餞等果脯、零食,整齊地碼放好。正值假期,11歲的兒子也在一旁幫著放價標。 “平時一般傍晚5點出攤。這幾天元旦放假,學生和周邊居民出來比較早,我們也就早點擺出來。” 這些貨大約有200斤,從她位于臺江寶龍的住處打的到上街,要100元。 “2020年,對開店的人來說,太不容易了。” 翻開手機相冊,王秀琴向記者展示她曾經引以為豪的店。“你看,我原來在西湖公園邊上開店,專賣閩清橄欖。門臉還不錯吧?”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實體店經營受到沖擊。去年年中,她狠下心,把店關了。 一時間,王秀琴不知道該怎么辦。 后來,福州鼓勵發展夜色經濟的消息,被好心的朋友不斷推送到她手機上。擺個攤繼續賣橄欖,怎么樣? 但一想到市區不少夜市已有橄欖商戶,王秀琴又覺得自己“進不去”。 去年10月,得知上街永嘉天地要新開“上街潮街”,她迅速考察了人流、消費力,聯系潮街招商人員。很順利,她“搶”到了攤位。 “老板,橄欖怎么賣?” 18時許,夜幕籠罩,人流越發密集。 “一斤35元。” 王秀琴忙碌起來。她說,剛賣出的這款橄欖,去年在店里要賣65元一斤,現在接近打五折。 “從開店到擺攤,要做很多調整。” 首先是包裝、定價。“以前,我用蜜餞罐來密封。這里學生多,我用簡易的塑料包裝,每包七八百克。一來價格可以降低,一包只要15到20元。二來包裝輕便,年輕人可以邊走邊吃。” 記者觀察到,十來分鐘就有三四單成交。 這幾天寒潮來臨,氣溫驟降,王秀琴把自己和兒子裹成了“粽子”。 “既然來擺攤,早就想到了這些難處。但這兒人流量這么大,扛點冷也值得。”她說,去年10月以來,平常一晚銷售額有四五百元,“‘上街潮街’開業那天,人流特別大,當天賣了將近1000元”。 晚上10點多,人潮散去。王秀琴邊收拾著,邊和別的攤主聊上幾句。“‘潮街’的人流量、消費力都不錯,和周邊攤主相處得也很好,我會堅持擺下去!”她說。 夜已深,寒風中,陳曉麗還在忙著招呼清潔工掃街。 “這里三分之一的攤主像王秀琴一樣,由開店改為擺攤。另有一部分是大學生創業。” 白天要張羅聯系商家,晚上要巡場服務商戶。“潮街”開街后,東百城永嘉天地招商部的陳曉麗多了個身份——攤主們的“保姆”。 她說,“潮街”招商的標準除了質量好、有特色,還要向大學生及失業人員傾斜。 雖然大部分攤主傍晚才出攤,但中午之前,陳曉麗就要和工程部人員一起,把攤位都擺好。 “攤位統一擺設,統一尺寸,長度都是一米五。”她說,“攤位一開始是免費的,現在也只需交幾百元押金。” 擺攤不同于店面,如何保證產品的質量?陳曉麗說,一方面攤主都很珍惜這個機會,另一方面,“潮街”會接收和處理顧客的投訴,考核是否更換商戶。 下午4點多,陳曉麗需要再次巡場。她要給攤主拉電線送電。“他們用電,也是免費的。” 當“保姆”,意味著事無巨細。上月底,有一個晚上突然下起雨,很多攤主來不及收攤。衣襪、食品等被雨一淋,就賣不出去了。“我們十幾個人二話不說就沖了過去,幫助他們收拾。收完,大伙兒身上都濕透了。”陳曉麗說。 “生活不容易,我們應該把大家照顧、服務好。”看著人潮熙攘的“潮街”恢復寧靜和整潔,她凍得通紅的臉浮起笑意。 夜經濟在閩南 元旦期間,廈門各商圈紛紛設點開啟夜間市集,集合美食、文創、生活服務等,豐富市民的夜生活,也為商圈增加了人氣。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攝 3日晚,泉州西街夜市人頭攢動。元旦小長假,泉州迎來游客高峰,古城的名勝古跡和閩南美食讓人流連忘返。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