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僑胞淡定面對“嚴厲禁足令” 僑胞說·我在海外這樣渡難關 本報記者 張 紅 從11月2日起,德國開始實行“嚴厲的禁足令”。酒吧、劇院、電影院、健身房等場所暫停營業,餐飲業只保留外賣服務,公共場所禁止超過兩個家庭、10人以上的聚會,德甲等專業體育賽事則可以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舉行。封鎖措施將持續一個月。嚴厲措施之下,身在德國的華僑華人生活現狀如何? “危機來了,我們一起扛” “德國政府應對第二波危機的態度和措施都比上次更強硬。”德國漢堡華人華僑協會副會長張禹華說,“3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新冠肺炎疫情稱為‘德國自二戰后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時,很多人不以為然。事實證明,形勢的嚴峻程度正如默克爾所言。” 嚴厲的措施隨處可見。“對戴口罩的要求更嚴格了:公共場合的警力明顯加強,目的就是監督人們戴口罩;之前,對學校的孩子們是否戴口罩管控比較松,現在嚴格了;學校的小食堂也禁止開放。超市的搶購又開始了:衛生紙、白面、洗潔劑、消毒劑……又開始限購了;而且,現在要求25平方米的范圍內只能有一個人,所以很多商店前都要排隊,100多平方米大的地方每次只能進兩三個人。”張禹華說。 對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嚴峻的形勢面前,互幫互助成為令人溫暖的選擇。 “此次疫情對餐飲業和旅游業的打擊是致命的。這次‘禁足令’規定,餐飲業只保留外賣服務,違者以犯法論。為了幫助從事餐飲業的僑胞,我們就隔三岔五地去打包外賣。為此,很多餐廳推出了外賣菜單。比如,有一家淮揚菜餐廳推出了真空包裝的鹽水鴨、鹵肘子等,買回來在冰箱里能保存一兩個禮拜,很方便。”張禹華說。 從事汽車零配件行業的張禹華對汽車業尤為關注:“前幾天我去給車做保養。看到寶馬車行的樣車比之前少了一半,很多新車只能在網上查閱。相關機構預計,歐洲市場今年汽車銷量將創紀錄地下降25%,今年德國汽車產量也將下降25%。這無疑是德國汽車業的‘嚴冬’。我聽到很多德國汽車業的同行都很感激中國,因為疫情期間,德國汽車的中國市場銷量不斷提高。” 為了應對疫情影響,德國政府對小企業進行了補貼。“5月,我拿到了聯邦政府補貼的2萬歐元和州政府補貼的5000歐元。這一次,據說政府還會有補貼,不過主要針對餐飲業和旅游業這樣的重災區。據說補貼的標準是按照企業去年每月平均銷售額的75%,補貼3-6個月。”張禹華自己在德國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營業額下降了15%-20%。幸運的是,公司還在正常運轉,“我的倉庫比較大,按照政府的要求,員工可以一半到崗一半在家辦公。有兩名員工是必須到崗的,但是不會開車。我就安排另一個員工每天接送。此外,按照德國政府的規定,失業人員可以申請政府補助其75%的工資。” “困難的時候,我們總能感覺到來自祖國的溫暖。上周,中國駐德國漢堡總領館還委托這邊的婦女會給大家發放了愛心小包。”張禹華說,“此次德國的封鎖措施會持續一個月,希望在12月初能把疫情控制在每10萬人少于50個確診病例。大家都不容易,無論是我們僑胞之間,還是老板與員工之間,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危機來了,我們一起扛。” “推動線上與線下教學” “又開始在家辦公了。”德國易北中文學校校長王燕蓉說,“社團工作停滯了。在新的‘禁足令’生效之前,我們漢堡體育協會還可以分批次組織羽毛球活動,每次允許10人參加。但是,現在,所有的娛樂和體育活動都取消了。” 不過,對于中文學校,王燕蓉感觸就深了。“從2月6日開始,我們學校的中文班開始全面網課,部分興趣班隨后也跟進開展線上教學。原本計劃11月1日返校,但是現在只能繼續網課。部分不適合網課的內容,比如羽毛球、籃球等教學活動也都被迫取消。” 德國易北中文學校于2008年9月創辦,2017年獲得“海外華文示范學校”稱號,目前設有23個中文班和20個興趣班,還有6個成人興趣組織。疫情襲來,學校授課由線下轉為線上。 “不能面對面上課,我們就搭建網絡課堂,教師停課不停教,學生停課不停學。”王燕蓉說,“很多老師都是第一次接觸網課。我們用一周時間,加班培訓,給所有中文老師傳授網絡授課的知識。剛開始,大家還是很慌亂,但是很快就可以做到井然有序了。” “網絡授課有很多優點,比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節省了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可隨時通過平臺進行交流,釋疑解惑。”不過,在王燕蓉看來,網課始終不能盡如人意,“線上和線下授課最顯著的差別就是,老師和學生隔著屏幕,很難隨時監督學生的狀態和進度。而且,學生在家中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老師們就努力增加課堂的互動性。比如,一年級的老師就設計了‘連一連’‘配對’‘一字開花’等互動環節,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 學校還組織了各項網上活動。“疫情之初,我們組織全校師生為疫情最嚴重的湖北醫院捐款7萬多元人民幣。我們還組織全校學生參加了中國僑聯舉辦的‘華裔青少年網絡夏令營’‘第三屆曹燦杯世界華語朗誦比賽’‘我是演說家’‘第十屆水立方杯全球歌詠大賽’‘第二十一屆世界華文作文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王燕蓉說,“有些活動還在進行中,希望能取得好成績。” “我們希望疫情盡快過去,大家能盡快返回寬敞明亮的教室上課。但是,我們也明白,病毒可能會同人類共存,抗疫會變成生活常態。今后,我們會把線上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推動線上與線下教學融合發展,構建‘實體學校+虛擬學校’相結合的教育新格局,打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新體系。”王燕蓉說。 “疫情隔不斷中德交流” “‘禁足令’對我的生活影響其實沒那么大,無非是不能去飯館吃飯,無法出門旅行。但是,疫情對我的工作影響就大了。”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中國能力中心主任侯正猛教授最近很忙,“我們的‘中國周’活動剛好是從11月2日開始,突然改為線上,工作量非常大。我的團隊不得不加班加點,所幸一切順利。” 侯正猛口中的“中國周”指的是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中國周”活動,從2018年開始,由德國聯邦教育和科技部資助,每年舉辦,目的在于增進德國民眾對于中國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了解,促進中德交流合作。“我們本來還在大學禮堂安排了中德音樂會,現在被迫取消了。”侯正猛還清楚地記得去年的情景,“去年7月,我們首次把中德音樂會搬到了中國。我們一行20多人從德國到中國,在8所合作大學舉行了7場音樂會。我們還在昆明理工大學舉辦了德國啤酒節,大家都非常興奮。” 受到影響的不止“中國周”。侯正猛很遺憾地說:“我所在的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和國內多所大學開展了大學生夏(秋)令營交流和青年教師培訓活動。比如,去年,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有30多個德國大學生去四川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參加了夏(秋)令營,并為60多位來德的大學生提供了夏令營活動。從2012年開始,四川大學每年會有20-30個青年教師來這里培訓和交流4周。昆明理工大學2018年加入這個培訓和交流項目,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18和20個青年教師來這里進行了6周培訓和交流。可惜,今年都無法成行了。” 疫情給中德學術和文化交流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困難和挑戰,不過,各種交流合作項目仍在持續推進。 “今年‘中國周’期間,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院士和我們校長簽署了一個意向協議,發起共建中國—下薩克森州科教文聯盟。明年,如果疫情允許,下薩克森州的科教文部長會帶隊前往中國,簽訂正式合作協議,成立中國—下薩克森州博士研究院。根據規劃,鄭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以及同濟大學等中國高校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哥廷根大學、漢諾威大學以及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等將加入聯盟并采用雙導師制聯合培養博士。”說起合作項目,侯正猛如數家珍,“我們正在和四川大學推進成立中德國際學院,通過雙校區方式培養雙學位本科生。我們和華東理工大學、東北石油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個國內院校都有合作培養本科生的2+2雙學位項目;10月底中國教育部剛剛批準了四川大學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合作舉辦3+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雙學位項目。此外,中德雙方牽頭大學正在推動和落實去年中德對話論壇提出的共建中德青年科學院。” “疫情形勢嚴峻,但是疫情隔不斷中德交流。”侯正猛說,“之前,我每年大概回國六七次。今年一次都還沒有。不過,我已經買好了12月10日回中國的機票,直飛成都,在國內停留5周,希望能順利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