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10月30日電(潘沁文 張銀燕)從制衣廠的小工,到貿易生意遍及天下,距離戴安友第一次踏上法國的土地到現在,已經過去31年。 來自浙江溫州瑞安的戴安友是法國法華工商聯合會會長、中國僑聯第十屆海外委員、浙江戴氏印刷機械有限公司CEO。多年來,他在為個人事業奮斗的同時,也不斷為維護華人華僑利益而奔走呼號。 如今,法國法華工商聯合會成為溫州市服務法國僑胞的一個“窗口”。同時,戴安友還關注關心“僑二代”“僑三代”的成長,幫助他們融入當地主流社會。 從出國到歸國 緊跟時代潮流 改革開放初期,戴安友在瑞安塘下創辦了一家工廠,主營塑料制品、空分設備、五金閥門等,但生意做得并不順利。1989年,在“出國潮”影響下,戴安友來到了法國。 一開始,陌生的語言環境、淡薄的人際關系、截然不同的規章制度,讓他很難適應。“既來之則安之。”戴安友這樣安慰自己,他一邊在制衣廠打工,一邊在夜校學習語言,同時跟當地人學習做生意的經驗。 打工一年多后,戴安友在法國開設了一家服裝加工廠。他回憶道:“與當地制衣廠的合作比較簡單,對方剪好衣服,我們直接縫制、配好扣子就可以。當時一年掙了十多萬歐元,這是我在法國賺到的第一桶金。” 邁出第一步之后,戴安友的生意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1994年,他將服裝加工廠的股份轉讓給別人,和朋友在葡萄牙創辦了一家副食品進出口公司。半年后,他又通過與別人合資或獨資,在法國、德國等國家創辦了多家貿易公司。 20世紀90年代,中國逐步掀起“創業潮”,經濟增長強勁,戴安友有了回國念頭。當時,戴安友的哥哥正在國內經營著一家印刷包裝機械公司,在哥哥的建議下,他回國一同打理公司業務。如今,戴氏公司在國內已開設了30余家分公司,生產的多種產品擁有多項國家專利。 助力溫州建設為僑服務“全球通”平臺 1999年,戴安友加入法國法華工商聯合會。事業越來越紅火的同時,戴安友把更多精力傾注到僑團事務、為僑胞服務上。 作為僑務大市,近幾年,溫州為解決海外華僑辦事往往需要國內國外往返跑、耗時多、成本高的問題,打造覆蓋政務、司法、信訪“三大服務”67個事項的為僑服務“全球通”平臺,實現海外華僑不用回國,在當地“進一個門”“上一張網”就可辦成事。 該涉僑服務走進法國后,法華工商聯合會承辦了為僑服務“全球通”法國僑胞服務中心,在法國的溫州籍僑胞不用專程回國,在巴黎就可以辦理委托書、駕駛證到期、華僑身份認證、法院民事訴訟等事務。 “比如以前僑胞辦公證都要回國辦,現在只要來我們會址就可以辦好了。”戴安友介紹,公證員與法國當事人通過遠程視頻系統,運用視頻共享、電子簽名等技術,就可實現遠程“面對面”為海外華僑華人提供便捷公證服務。 據悉,截至2020年10月,溫州為僑服務“全球通”的服務范圍已拓展到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南非、阿聯酋等11個國家(地區)14個城市。 支持“僑后代”融入當地主流社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戴安友在海外購買抗疫物資馳援家鄉;而當法國遭遇疫情時,他又自掏腰包,購買藥物分發給有需要的僑胞。同時,他還組建了20多個“抗疫群”,邀請醫生為僑胞排憂解難。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戴安友欣喜地發現,身在法國的“僑二代”“僑三代”們都很團結,愛心滿滿。 “年輕人為了祖國和家鄉整日奔波,我既心疼又倍感欣慰,這不就是我們所期待的新生代嗎?”戴安友說。 多年來,戴安友一直重視對“僑二代”“僑三代”的培養和教育。“在法國成長的孩子,如果只有中國人的外貌,卻不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就無法培養出對民族的感情,也無法做到團結。”于是,他成立了一所中文學校,從中國邀請老師為華僑后代上課,想讓華僑后代們能更了解中國。 此外,戴安友還邀請了62位“僑后代”加入到法華工商聯合會。“現在會里的會員非常年輕,充滿著新生力量。”他表示,將全力支持年輕一輩融入法國當地主流社會,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同時,為維護華僑華人利益、中外經貿文化往來作出更大貢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