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區是財政部確定的我省四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之一,其試點區巨口鄉通過改革創新,既守住了傳統鄉村的根脈,又富了村民的錢包—— 生態銀行點睛 深山古厝生金 東南網7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詹國兵 李韌筠)青山綠水間,10多棟古厝正在修復,原本破敗的門庭和窗戶修繕一新……在上海經商的鄉賢張禎旗回鄉當起了修宅包工頭,孩提時代的鄉村記憶正慢慢恢復,他頗感欣慰。 張禎旗心心念念的村子是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巨口村。今年3月,張家六兄弟自籌140多萬元修宅,趁著巨口鄉開展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的東風,鄉里用財政資金來完善停車場、公廁等旅游配套設施,合力打造一處讓都市人休閑放松的鄉村民宿。 “家鄉是國家級生態鄉鎮,山清水秀。土木結構的古民居很有特色,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下一步我們將在魚塘里種上荷花,養些魚,在荒廢菜園上種蔬菜,讓游客體驗鄉野之趣。”張禎旗說。 作為財政部確定的我省四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之一,延平區將巨口鄉作為試驗田,2018年以來圍繞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生態文明發展四項機制破題,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利用,是彰顯地域文化魅力、實現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延平區‘古厝生態銀行’機制被證明是保護和開發蘊含傳統文化基因的古厝資源的有效路徑,是鄉村振興的強有力抓手,在連續兩屆成功舉辦的鄉村藝術季中得到實踐檢驗,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把這個機制持續抓好。”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說。 新模式 喚醒600余座沉睡土厝 “巨口鄉最大特色是‘綠’,最好的資源是600多座土厝,這是富民強村的資源稟賦。”巨口鄉黨委書記陳羚說,該鄉作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古民居、古遺存、古村落相得益彰,有完整土厝建筑的村莊8個,歷經明清、民國集聚形成,現存最早的土厝建于明永樂三年。 巨口鄉人口1.4萬,三分之二人口外流,許多古厝成為躺在山里的沉睡資源。2018年起,隨著財政部綜改試點啟動,延平引進了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先后舉辦以“藝術喚醒鄉村”“藝術激活鄉村”為主題的兩屆“延平鄉村藝術季”活動,吸引60多位中外藝術家到巨口鄉駐地,創作作品210多件,30多批次1800多名藝術院校師生前來寫生、實踐、教學,16所院校在巨口建立寫生基地。鄉村藝術季榮獲國際國家信托組織(INTO)遺產卓越獎,深山古厝為世界所矚目。 緣此,延平創新“古厝生態銀行”機制,成立巨福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與村集體、鄉賢、村民、高端藝術運營單位及院校等建立合作關系,將古厝、特色民居、土地進行整合,集中委托、集中管理,通過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享有市場主體資格、參與市場運作。目前,8個村16座閑置集體舊禮堂、11個停車場入股,從共同開發中享受紅利。 與此同時,延平區還制定巨口鄉民宿扶持獎勵辦法,用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將古厝改造為精品特色民宿,在九龍、巨口等6個村共籌集民間資本近2000萬元,改造閑置古厝民居226幢,25棟民宿開門迎客。 資源得到利用,藝術點亮鄉村,這些散發著鄉愁味道的村落、古厝、古街連點成線,成為最美風景線。去年,巨口鄉迎來10萬人次游客,讓鄉村煥發新生機。 新動能 資源變資產,富民又強村 改革后,村民們變成了股東,享受到了穩定持續的紅利。 “做夢也沒有想到,土厝會突然升值。”九龍村村民林毅嘗到了甜頭。20年前,他外出闖蕩。前年,他將老房子改成了民宿。“花了20萬元,現在存儲到‘古厝生態銀行’,并由其托管。”林毅說,現在民宿累計接待各地的藝術家、高校師生、書畫愛好者等1000多人次,獲得經濟效益100多萬元。 村民鄭瑞也把自己房子改造成了民宿,有8間客房,一年穩穩收入6萬元。“閑置老屋變成了香餑餑,不僅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體資金也增加了,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23萬多元。”鄭瑞說。 在橫坑村,得益于財政資金的撬動,村里的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去年6月由圣豐生態農業公司帶頭,聯合100多家合作社、家庭農場成立了潤祥閩北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農場總面積6萬畝,涵蓋雞羊魚肉、水果、蔬菜等品類。有了規模,合作社四季有花開、四季有果摘,與福州20多家電商平臺、社區蔬菜店以及校園供應商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 在田溪村明源專業合作社,32戶農民將1000多畝“洋面田”拼成了一個“盤子”,改變了村里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5畝的現狀,雖然還是種糧食,但是種子、農藥、化肥由合作社提供,完全機械化耕作,畝均純收入提到了3000元,是原來的兩倍多。 “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持續增收,是農村綜改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也符合‘生態銀行’資源集約化利用,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巨口鄉鄉長胡玉貴說。 省財政廳農村農業處二級調研員黃勇說,自2018年開始,中央、省財政已在巨口投入資金1.05億元,財政資金以撥改投的新形式,撬動地方、社會投入資金3.4億元,形成多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機制,重點打造25個村集體村民增收、鄉村治理、鄉風文明項目。鄉村綜改以來,8個試點村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收入10萬元以上村2個,20萬元以上村5個,60萬元以上村1個;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建設投資3.12億元圣豐、谷源生態農業園等農業項目6個,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增幅13%。 新路徑 走上鄉村善治之路 探索鄉村治理共同體,梳理基層治理脈絡,是巨口鄉農村綜改的一個著力點。 “我們一方面聘請5位科特派作為鄉村振興智囊團,對規劃、村落古厝保護予以指導;另一方面,我們聘請鄉賢、退休老干部等成立20多個鄉村振興理事會,在產業振興、文明鄉風、化解矛盾上發揮作用,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胡玉貴說。 上埔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旗桿厝,由于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在鄉村振興理事會介入下,幾十位鄉賢自籌資金100多萬元成立旅游公司,推動鄉村重建。“在鄉賢力量的補充下,現在村里到處彌漫著濃濃的鄉情,鄉風越來越淳樸,補上了鄉村治理的短板。”上埔村村主任張應周深說。 這樣的力量還有不少。九龍村10個鄉賢成立了聚龍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馀慶村18個鄉賢成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谷園鄉賢成立金谷生態休閑觀光園…… 在巨口村村主任吳美忠看來,對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塊硬骨頭,光靠村干部獨木難支,應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讓小家與大家串聯起來。“實施美麗庭院行動就是例子,通過設立基金獎勵讓群眾參與其中,讓鄉村振興理事會來監督,村里的事大家說了算,效果很好。”吳美忠告訴記者,85歲老黨員巫玉妹前兩年回鄉修整老院子,花草、山石掩映成趣,成為區里首批五星級美麗庭院之一。有標桿示范,有村民合力,村里的“顏值革命”順利多了。如今,巨口村美麗庭院越來越多,成為美麗延平的一扇窗口,該村被評為省級傳統村落。 巨口鄉的農村綜改,守住了傳統鄉村的風貌,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巨口鄉11個村中,有中國傳統村落4個、省級傳統村落4個,環繞8個村的武步溪正在推進水美鄉村建設,因水而更添靈氣,讓盈盈綠水為古村古厝增色,也豐富了旅游的層次,農、旅、林、體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為山鄉發展注入汩汩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