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7月6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皇甫俊杰已經打包好行李,即將從美國紐約回到中國,結束自己兩年的研究生學習,但是他知道自己教外國人學中文,傳播中國文化的“旅程”還遠遠沒有結束。 “我希望在教中文的同時,解答他們的疑問,讓他們了解一個真正的中國。”去美國之前皇甫俊杰沒有想過,自己的“學生”包括紐約大學的學生、華裔青少年、聯合國官員、百老匯演員、以及喜歡喝中國茶的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借助語言學習,我們了解彼此的文化,心貼得更近。” 從大學課堂到中餐館里的“中文角” 2018年,當時27歲的皇甫俊杰為浙江電視臺的主持工作按下了“暫停鍵”,選擇前往紐約大學讀研。 讀書期間,皇甫俊杰了解到,紐約大學的“自由表達”語言學習聯盟是面向全校師生開設的的語言學習課堂,只要有學習的意愿,多數情況下可以學到想學的語言。該課程的教師崗位面向校內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在校生招聘。 2019年年初,皇甫俊杰應聘成為紐約大學中文課堂的老師,教學生中高級課程,來此學習的學生大都有一定的中文學習基礎。他與學生分享反問句、相近詞的用法,分享如何自信地用中文演講等內容。 雖然已經習慣于站在舞臺上面對眾多觀眾,流利的表達自己想法,但是站在美國課堂的講臺上,說著“非母語”,皇甫俊杰心里還是有一些緊張。“腦子里會有中文的思維,當用英文表達出來的時候,我也會出現‘卡殼’的情況,經過了一段時間才慢慢適應。” 區別于其它中文教師,皇甫俊杰充分發揮自己本科播音主持的專業背景,將發音方法教給學生。比如,翹舌音發音時,舌尖應該碰到哪里等。“無論哪個階段的學習者都會存在中文發音的問題,標準的發音,能讓中國人聽懂的發音,可以增強語言學習者的自信,讓他們愿意去學習、溝通。” 皇甫俊杰感到欣喜的是,紐約大學的同學以前更多是選擇西班牙語、法語等,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學習中文。 “在紐約這座城市,不同語言、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皇甫俊杰不斷擴大自己的中文教學范圍,2019年9月他在校外開設了中文學習社群——“Chinese Up”,仿照在中國開設“英語角”的方式,在紐約開設“中文角”。他將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曾經在中國工作或學習、希望到中國旅游的人聚到了一起。 與傳統課堂不同的是:皇甫俊杰并不知道每一次來參加社群活動的都是什么樣的人,他與學生分享問路、點餐、春節拜年等不同場景下實用的中文,與他們分享當下時事熱點相關的中文,比如“新冠肺炎”、“炎熱夏季”等;線下活動通常在中餐廳舉行,將中文學習與中餐美食相結合,餐廳廚師會為大家介紹中餐以及其中蘊含的中國飲食文化,大家品嘗美食,相互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皇甫俊杰總能遇到一些自己從來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很多時候他也回答不出來。比如,“桌子、椅子、包子”,為何加“子”,為何不能直接說“桌、椅、包”;“忽然”和“突然”有什么區別……“這對我來說也是挑戰,讓我重新思考中文學習與應用。” 借助語言學習,了解彼此文化 在一次課堂上,皇甫俊杰和同學交流“如何安慰別人”的話題,透過語言,他感受到文化差異。“中國人安慰別人時會說別難過、別傷心,這個‘別’字是希望人們盡快忘記,盡快讓事情早點過去,但是美國人在安慰人時,更希望直接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會表達遺憾、抱歉等共情的情感。” “我希望借助我的課堂,借助中文學習的分享社群,讓更多人了解一個真正的中國。”皇甫俊杰經常與同學分享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剩女”、“重男輕女”等,“從他們的疑惑出發,讓同學對某一個現象的理解,更加全面、客觀和真實。” 新冠疫情期間,皇甫俊杰將中文社群活動搬到了線上,他們彼此分享一周的見聞,一起學習中文;他還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上開設了“紐約陽臺日記”,與中國家長和留學生分享疫情期間的留學生生活,減少他們的擔憂,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宅,心不宅”。 皇甫俊杰感到遺憾的是,紐約大學沒能像往年一樣在洋基體育場舉行盛大的畢業典禮。“如果有可能補辦,我希望邀請我的父母一起參加,請他們見證我人生的這個重要時刻。我會帶領他們參觀我的校園,我熟悉的城市。” 皇甫俊杰生活在羅斯福島,他知道自己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坐這里的地鐵和纜車,但是他知道自己在美國所從事的中文教學工作還會繼續。“我在紐約的朋友會繼續組織中文社區的線下活動,也有中國留學生等希望加入進來。而我回到中國國內會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平臺提供助力,同時積極開發更符合當地人學習的語言教材。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