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6月29日電 據俄羅斯《龍報》報道,羅維衛(Kolosov David)的面孔被許多中國年輕人熟悉。他作為2014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全國總冠軍、北京市旅游形象大使、《世界青年說》節目嘉賓、《天天向上》節目代辦主持……,在中國已然成為了“名人”,熟悉他的人都親切地叫他“大衛”。 與漢語結緣 赴中國深造 大衛的普通話非常標準,對中國的各個地名也很熟悉,喜歡中國文學、書法、電影,他對中國的了解程度讓人驚訝。 大衛出生在俄羅斯聯邦的西南部,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城——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弗拉季高加索市。談起學習漢語的緣由,大衛表示,他小時候就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中國文化對當時的他來說很神秘,蘊含了無限魅力。 高中時,大衛開始自學漢語。“學習漢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說,也正是這幾年的自學課程,他取得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五級證書。2011年大衛進入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幾年以后,他又考入清華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專業碩士學位,去年已經順利畢業。 大衛在各類文化活動中嶄露頭角:他曾獲得第五屆北京市外國留學生“十大漢語之星”稱號、硬幣書法大賽冠軍;主持過孔子學院開放日活動;擔任過北京市學生國際交流協會(AIU)會長;還是北京市俄羅斯學生會創立者、主席。 現在,他依然行走在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路上。 在直播里分享學習心得 受疫情影響,大衛的生活也悄然發生了改變。“我平時會參與錄制一些節目,但疫情期間可能沒法參加。”大衛說,疫情在中國爆發時,自己手頭的工作也停下了不少,于是他便打開直播,從這里跟粉絲們交流。“我的粉絲里有不少留學生群體,因為喜歡我,粉絲們會開始對俄羅斯文化有興趣,我也愿意跟他們分享。” 大衛的直播比較“佛系”,雖然他接觸直播已經幾年了,但早期的直播時間不固定,幾個月才播一次。受疫情影響,居家隔離那段時間他每天都會打開直播,跟觀眾見面。“粉絲們都非常熱情,我每天都會跟他們說說話。” 作為一名在華留學生,大衛不僅向觀眾分享學習語言的心得,還會向在中國的留學生們分享他的留學經驗,告訴身在異鄉的學子們如何適應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生活。 3月4日,大衛打開了自己的直播間,這次他打算分享學習語言方面的心得。“大家學語言如果覺得很難進步,一定要復習,復習基本句型。”大衛告訴觀眾們,無論是英語、俄語、日語,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都要時常對句型梳理,從而提高對語言的理解。 在大衛的直播間中,不斷有觀眾向他提問。“大衛,說兩句俄語吧!”“大衛,講一下你怎么學習日語吧。”“大衛,我在語言學習中遇到了瓶頸怎么辦?”面對熱情的觀眾,大衛盡量回答每一個問題。其中,有不少晚來觀看直播的觀眾,大衛也愿意將剛才說的內容寫成文字發到微博上,方便遲到的觀眾收看。“如果想要了解一門外語,要對母語更加熟練。”只有對母語了解深刻,翻譯外語時才能得心應手,這是大衛向觀眾分享的“妙招”。 大衛的粉絲們說,大衛像一位大哥哥,沒有偶像的架子。每次大衛都在直播里解答同學們的疑問,激勵這幫弟弟妹妹們也能夠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個“語言能力者”,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粉絲們都開玩笑地調侃他:“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才華。” 為中俄文化交流做貢獻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認識大衛,有的人開始學習俄語,有的人想去俄羅斯留學。然而,在大衛看來,中俄文化在兩國的普及程度還要繼續加強。“大部分俄羅斯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功夫片。”大衛說,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普及程度不高。 “文藝方面的翻譯工作很重要,文學、電影、藝術都是能夠打動人的。”大衛說,現在俄羅斯來華的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加,俄羅斯當地也開設了漢語學校,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俄羅斯年輕人開始逐漸喜歡上中國文化。大衛表示,中國文化很有意思,愿意跟更多的俄羅斯朋友分享。“雖然我一個人的作用很難起到明顯的變化,但我愿意向更多人分享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 去掉身上的“偶像光環”,他說自己只是一個熱愛中國文化、愛寫書法的普通留學生,“我以后打算留在中國,從事中俄文化相關的工作。”這個俄羅斯小伙一直在路上,并鼓勵著他人和自己一起前行。(柴敬博 萬淑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