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中的黃氏宗祠 福建日報記者莊嚴 通訊員 郭雅明 東南網6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郭雅明 文/圖) 6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安市陽頭街道黃氏宗祠內人頭攢動,一場由陽頭街道辦事處、福安市文體新局、設計和監理單位等多方參與的施工現場會在此進行。與會各方將按照省文物局批準的維修方案,重現這座古建筑的風采。 以黃氏宗祠為中心,富春溪水環繞的陽頭街道察陽古街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近年來,福安市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做好重點文物的保護,讓古街古宅重新煥發青春,古老門戶再度飄溢出讓人戀戀難舍的“煙火氣”。 民居文化源遠流長 坐擁十里河灘,察陽古街訴說著福安往昔八方通衢、商貿重鎮的繁榮,這里給世人留下了多樣化的建筑審美,保有“一街六巷”為主體的古建筑群,包括1處國家級文物點、45座已公布的歷史建筑?!包S、陳、池、李、程”五座宗祠,分別象征著“忠”“孝”“廉”“義”“團結”的傳統文化精神。 其中,黃氏宗祠為朱熹門徒黃干一門的宗祠,有845年歷史,歷經3次重建,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是福安市現存規模最大的祠堂,進入需經過三道儀門。 祠堂內,有戲樓、大廳堂、寢堂、后院。祠堂分三進,深57.3米,寬18米,十四根大柱上雕梁畫棟,朱漆猶存。戲臺立面為四柱三樓牌坊式,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兩側為二層的戲樓。戲樓屋頂建有牌樓式太子亭,飛瓦重檐,氣勢磅礴。大廳堂、寢堂之間的天井上,建有獨具一格的雨亭,為明清建筑中所罕見。寢堂正中設太祖龕,兩側廊屋設各支派祖龕,堂后有庭院,南側有祭祀房。整座祠堂布局合理,保存完好,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南方建筑風格。 據介紹,黃氏宗祠建筑工藝精巧,保存了大量的木雕,楹聯、匾額等構件琳瑯滿目,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據黃氏宗祠理事長黃水靈介紹,宗祠的牌匾、珍藏的歷代族譜及古祭器等文物,曾赴臺參加海峽兩岸家族譜展,擔當起兩岸民眾的“鄉愁使者”。 離開黃氏宗祠,記者信步來到興業北路70號的一座大宅院。據陽頭街道文化站站長李惠萍介紹,這里是察陽古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內部以進深很大的廳堂為中心,前后天井狹小,利于遮陽、隔熱,花廳庭院陳設關系保持完好,存有舊花架、石魚缸和一口“朝泉井”,四周廊廡窗花造型精美,可見當時主人的審美品位。 李惠萍說,這座宅院特別之處,在于中式的廂房頂部另增建了西式閣樓,東西南三面各有兩扇哥特式柳葉窗。這種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在閩東十分罕見。整座建筑用料考究,后期養護得當,十分珍貴。 流連在察陽古街,不時能發現羅曼式拱窗、哥特式柳葉窗、素面女兒墻、青磚疊澀線腳等蘊含建筑智慧與美感的景觀,商鋪茶肆次第排開,仿佛把一幅《清明上河圖》向游客展現。 留住生活留住美好 如何保護好、使用好這片難以復制的文化景觀?福安的做法是提升規劃、抓好普查、創新機制。 從陽頭街道到福安市、寧德市,各級人大代表爭相獻策把脈問診、接力奔走。據了解,陽頭街道人大代表建議,將察陽古街古建筑群開辟為“閩東古民居街頭博物館”加以保護,引起福安市政府的重視,投資建設6.8公里環陽頭島綠色景觀公園慢道,重現宜人的溪岸自然風光,成為福安“城市慢生活走廊”的一個亮點。 平衡古建筑保護與居民生活,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關鍵點。針對察陽古街居民的多樣性需求,陽頭街道以“人的真需求”為核心建立完整的工作框架,對核心文史要素進行嚴格、完整、長期的保護。建筑和景觀的改造工程均以復古修舊風格為主,將古街兩側墻上雜亂無章的纜線入地,路面鋪設仿古青石板。 陽頭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柏崇介紹說,為了使一批歷史建筑的功能得到調整升級,更貼近百姓生活,街道利用祠堂的場地,建設農家書屋、老人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通過日?;顒拥墓芾恚訌妼籼玫木S護。 比如,李氏宗祠被打造成“草根舞臺”,連續六年在春節期間舉辦社區歌手大賽,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增進鄉親鄰里感情,成了一項新的文化民俗,吸引越來越多居民參與。據李氏宗祠理事長李毓順介紹,戲臺、廳堂、譜室、樓閣等宗祠里原本閑置的場地,現在已成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舉辦地,豐富了村居文化生活。程氏宗祠也成了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傳統文化活動中心,承擔起社區文明宣講小舞臺的任務,成為傳播正能量、引導好鄉風的文化基地。 往年,端午節臨近時,察陽古街都會格外熱鬧。居民鄭振榮告訴記者,從小他就枕著富春溪的流水聲入眠,今年因疫情影響龍舟賽取消,大家都很遺憾。不過,在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古街的傳統文化活動并沒有斷。五年前退休后,黃水靈就把宗祠古建的保護作為己任,除了籌款修繕祠堂,他還聯合李氏宗祠,操辦起龍舟賽。 “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秉S水靈說。 回到黃氏宗祠,“家風家訓館”展出的家族史、家規禮儀等內容,帶給參觀者立身、處世、持家、治國的啟示。陳柏崇說,察陽古街通過活態保護留住居民的生活,也留住了代代傳承的傳統文化,當古建重燃“煙火氣”,當祠堂變身“學堂”,不僅古建筑得到相應的保護,“詩禮傳家”“耕讀傳家”的優秀傳統也能默默浸潤社風民風,營造向善向上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