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周思明 通訊員 林曉蕾 王德勇)7日,廈門市召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下稱:大會),在全市層面吹響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中國生命科技之城的號角。 “福建生物醫藥看廈門,廈門生物醫藥看海滄”,在蔡尖尾山麓、馬鑾灣之濱的廈門生物醫藥港,特寶生物、萬泰滄海、艾德生物等一眾生物醫藥企業星羅棋布。從上世紀末個別項目的星星之火,到2011年廈門生物醫藥港的椽筆擘畫,再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內多家“瞪羚企業”的銜枚疾進,20多年來,廈門海滄生物醫藥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黑馬奇兵,而今又擔負起全新使命。 “振興全市生物醫藥產業,海滄不僅責無旁貸,更要率先發展。”8日,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發源地海滄區應聲而動,發布《廈門生物醫藥港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海滄區委負責人表示,立足疫情發生后的全新格局和全市創新發展生物醫藥的熱潮,廈門市生物醫藥港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必須拿出大魄力、大手筆,把產業質量和水準提上新的高度,與全國一流可比,向國際一流看齊,在全球產業分工合作中牢牢占據一席之地,才能真正帶動全市、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發力臨床 一流醫療創一流醫藥 2019年,廈門生物醫藥港聚集生物醫藥企業已達340家,產業規模達219.91億元,以其為核心的廈門市生物醫藥產業入選國家發改委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廈門生物醫藥港作為區級產業園區,實現這一成績已經很了不起。但是,像生物醫藥這樣的戰略新興產業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搏殺,在特色優勢領域占據頭部位置。”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善美表示。 作為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掛職海滄的專業人才,海發集團副總經理張靖研判海滄產業實際后指出,經過早年發展,廈門生物醫藥港在診斷試劑、新藥研發等各個領域都有了潛力型的“種子選手”,形成“小而美”的特色優勢,但與全國一線園區水平相比仍然偏小偏弱,需要進一步梳理產業結構、補鏈強鏈,并大力引進審評機構,形成完善的創新支撐體系。 “上一份規劃實施不到三年,我們又再次在國家衛健委的指導下制定新的《規劃》,就是因為疫情重塑了市場格局,讓廈門生物醫藥港上規模、上檔次的‘二次創業’窗口期大大提前。”廈門海滄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海滄生科”)董事長呂玉寶說,海滄生物醫藥產業能否從“小而美”轉型成為“大而強”,真正打入國家隊乃至成為“主力”,《規劃》的實施至關重要。 《規劃》提出,將通過政府引導、資源整合、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方式,著力提高廈門生物醫藥港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建成以特色優勢產業板塊為引領、具有持續的自主創新轉化能力、在細分市場具有先進性和競爭力、領導力的專業化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力爭到2022年,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累計培育上市企業8家,年產值超過50億元企業1家、10億元以上企業10家。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海滄已經開始謀篇布局。 “波士頓、圣地亞哥等世界前沿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地,無一例外都擁有頂尖的科研和醫療機構。”張善美表示,而今,廈門生物醫藥港已經與廈門大學、海洋三所等本地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但本地缺少高端醫療機構仍是最核心的瓶頸,“要參與‘國家隊’競爭,就必須大手筆嫁接高端醫療資源”。 在大會上,“華西—廈門精準醫學中心”共建、廈門乙肝相關肝癌三級預防創新、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廈門慣性呼吸疾病全科綜合管理創新示范中心等一批落戶海滄的項目現場簽約。“通過這一批以及下一步即將達成的項目,我們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下稱:復旦中山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全國頂級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企業創新成果也就有了臨床轉化平臺。” 加速審評 省市區通力促改革 一手對接院校的創新儲備,助力企業研發創新;一手對接醫院的臨床資源,助力產品注冊審評。兩者齊備后,廈門生物醫藥港可謂虎添雙翼,振翅欲飛。 “海滄引入高端醫療資源,一定要盡我所用,最大化發揮其作為臨床評價轉化平臺的加速和導向作用。”張善美說。 按照相關項目簽約計劃,海滄區衛健局、復旦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將與特寶生物合作啟動廈門乙肝相關肝癌三級預防創新項目,有效促進該公司尖端產品派格賓搶先占據國內市場;將與賽客醫療器械合作廈門慢性呼吸疾病全科綜合管理創新示范中心項目,共同驗證新型慢阻肺管理模型效果、效率及社會經濟效益。 高端醫療資源的嫁接和引入,必將進一步提高廈門臨床資源供給能力,加速廈門生物醫藥港構建集科研、臨床、注冊、檢驗檢測認證、終端市場等為一體的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加快醫學成果轉化,使國際國內先進的藥品、醫療器械等科研成果能夠在廈門快速高效地實現產業化。 加速加速再加速!對于生物醫藥產業而言,時間就是生命線,早一天通過審評審批上市銷售,就是對漫長研發周期的多一分回報。“研發創新要靠企業自身,政府能做的就是建好發展‘快車道’。”呂玉寶表示。 事實上,自從2016年,海滄區委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高起點謀劃,提出打造“國際一流海灣城區”和“國際一流產業高地”的發展目標以來,海滄就開始多方協調爭取廈門市、福建省乃至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持續優化審評審批服務和產業發展環境。 2019年5月、7月,省藥監局廈門稽查辦公室和省藥監局廈門生物醫藥港服務工作站陸續掛牌成立。作為派出機構,兩者成為省藥監局加強監管和靠前服務的窗口,企業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省藥監局的指導和靠前服務,產品得以更快獲批、更快推向市場。此外,廈門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務平臺、全省首個抗腫瘤新藥臨床評價技術示范性平臺項目也陸續落地海滄。 “作為區一級的產業園區,要解決注冊審批難的問題,必須要設立這樣高層級的協調機構。”呂玉寶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得益于省藥監局服務工作站的綠色通道和靠前服務,海滄防疫物資注冊、審批迎刃而解。目前,海滄幾乎已經打通防疫物資全產業鏈條,未來將進一步補齊呼吸機等短板,全力打造國家級防疫物資儲備供應基地。 招大引優 強保障鑄就“強磁場” 在巨大機遇和挑戰面前,海滄生物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已經進入攻堅關鍵階段,必須要集中優勢資源跳過“龍門”。這“臨門一躍”的成敗,可能就直接決定未來的市場地位和競爭態勢。 “海滄本土培育的種子企業,是支撐廈門生物醫藥港起步發展的原動力。但廈門要集結兵團,進軍全國乃至全球生物醫藥市場,光靠自己培育企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堅持招大引強與做優存量并重。”張善美表示。 創新支撐和產業環境的持續優化,為海滄引進生物醫藥企業尤其是重量級龍頭企業增強了吸引力。在全市提出的一系列重磅扶持政策基礎上,《規劃》又進一步加碼,增強海滄的“磁場效應”。 機制上, 《規劃》提出建立市區兩級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解決產業和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政策上進一步加大藥物研發創新政策等各方面獎勵,聚焦重點精準滴灌;土地上進一步加大定向供給力度,挖掘空間利用存量,優先保障重大生物醫藥產業項目落地;資金上創造完善成熟的風險資本運作體系和投融資服務體系。 2018年7月,國內市值最大的醫藥上市公司恒瑞集團在海滄注冊成立福建盛迪醫藥有限公司,布局新藥研發生產基地。盛迪醫藥總經理劉凱介紹,為滿足企業生產需求,海滄高效協調提供上萬平方米的空間,幫助企業在短短8個月內就建成廠房和實驗室,并為100多名員工安排了住宿。 2019年,海滄共引進中硼醫療器械、國藥控股生物科技、廈門海化醫藥等生物醫藥新項目數十個,在大中型項目引進等方面取得顯著突破。 “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具備良好的基礎和稟賦,要對標國際一流水準,最終和國內一線產業園區可比,就必須上升到市一級、省一級層面,集中優勢資源進行通盤謀劃,才能沖破瓶頸,跳過龍門。全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的舉行和《規劃》的發布,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廈門特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黎表示。 記者手記>>> 小花盆如何種出大樹 福建日報記者 周思明 “福建生物醫藥看廈門,廈門生物醫藥看海滄”,在我省生物醫藥產業界,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但記者在采訪中還聽到另外一種有趣的說法——“小花盆里種出大樹”。 長期深耕于服務產業發展第一線的呂玉寶可謂是廈門生物醫藥港的“老園丁”。在他看來,生物醫藥產業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在20多年的時間跨度里,必須要有‘容忍失敗,鼓勵創新’的耐心和胸懷,才能包孕產業的成長”。 首先是育種難。在廈門生物醫藥港的試驗田里,海滄已經盡一區之力為企業最大限度解決了生存、發展的問題。“生物醫藥產業的成果是產品,但背后的邏輯都是科技的最新進展,甚至領先于當下科技界的共識。”孫黎表示,這意味著研發初期需要投入高昂的人才、設備成本,并且還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誰能夠縮短企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減少研發風險,誰就能夠招到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海滄近年來“不惜血本”引入臨床評價平臺和高端醫療資源,大力優化和完善創新支撐體系。未來還將著力引進臨床前評價機構,為企業研發創新方向“把脈問診”。對企業而言,這就是最有效的扶持。 其次是長得慢。一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動輒需要以十年為單位的漫漫求索,才有可能迎來成功的喜悅。在此期間,企業可能拿不到一分錢回報,更奢談創造稅收。如何幫助企業把產品打開市場,也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 今年,賽客(廈門)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呼吸功能診療設備和呼吸康復解決方案拿到歐盟CE認證,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大放異彩。賽客創始人何明軍對記者表示,公司用5年多時間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們在醫療器械研發領域發展已經算是很快了,新藥研發領域更加困難,沒有十年根本不可能迎來回報周期”。 作為新產品,特寶生物的派格賓和賽客的呼吸功能診療設備都面臨開拓市場的煩惱,此次與復旦中山醫院簽約合作,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這就需要高端醫療資源,頂尖醫院用得好,新產品就有說服力,可以迅速打開市場。”張善美表示。 最后是回報豐。生物醫藥產業之所以門檻如此高昂,仍然有人愿意前赴后繼投身其中,就是因為新產品一旦獲得市場認可,就會獲得穩定豐厚的回報,乃至成為“國之重器”,提升整體國民的健康狀況。其中,金字塔尖的優質企業,甚至可以“獨木成林”,支撐起一方產業經濟的發展。 “生物醫藥是朝陽產業。2019年,特寶生物實現7.3億多元的銷售額,創造6000多萬元利潤,但在我看來,企業才剛剛開始進入發展早期,未來有望迎來5到10年的爆發式增長。”孫黎表示,從整個產業來看,世界知名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地例如波士頓、圣地亞哥等,一旦起勢也呈現出極強的輻射帶動能力。 廈門生物醫藥港精心培育的生物醫藥產業“搖錢樹”,如何在全市、全省的大格局中伸根展枝,獲取更充盈的養分,值得拭目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