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郎加在繪制《十八軍筑路》。 鄭曉強 何瑞 攝 東南網6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曉強 李珂 通訊員 何瑞) 4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福建非遺之花高原綻放”唐卡漆畫跨界碰撞連線直播活動在福建福州、西藏昌都同步舉行。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福建省藝術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主辦,海峽教育報承辦,福建日報全媒體、東南網等提供直播平臺。“守住非遺瑰寶,傳承唐卡文化!”“棒棒噠!”“我們也想學!”……走進直播間,網友們紛紛點贊。 2019年,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會同省文旅廳、省藝術館和昌都市文化局聯合組建了“唐卡漆畫文化產業小組團”,選取昌都市唐卡藝術傳承人和唐卡畫師為重點培訓對象,教授運用漆畫技藝制作唐卡作品。今年5月,昌都市首屆唐卡漆畫技藝培訓班在西藏昌都開班,37名學員經過40天培訓,將創作一批以昌都解放70周年為主題的唐卡漆畫作品。 從首吃螃蟹到宣傳推廣 在培訓班上,記者再次見到仁青郎加,這位小伙子的身份已從學員變成了培訓導師。 作為探索唐卡與漆畫“嫁接”的第一人,仁青郎加創作的《指小路尊者》被福建省藝術館收藏。去年8月以來,他又創作了《布達拉宮》《觀音菩薩》等唐卡漆畫,并帶著自己和學徒的作品參加廈門文博會、上海進博會。 目前,他已賣出3幅作品,其中,80厘米長、60厘米寬的《綠度母》賣了4萬元。此外,他還指導學徒在手掌大小的木制圓盤上創作唐卡漆畫。廈門文博會上,他帶去12件這樣的文創圓盤,一售而空,每件價格4000元。 “我是唐卡漆畫的探索者和受益者,有責任去宣傳推廣它。”為此,仁青郎加主動擔任此次培訓的本土導師,負責一個小組8名學員的教學工作,并幫來自福建的其他導師做好翻譯工作。 “大漆色澤溫暖,具有年代感,且不怕水、可觸摸、易保存,可以賦予傳統唐卡更多可能性。”仁青郎加拿出自己的成品,讓學員有更直觀的感受。 白天教學,晚上仁青郎加抓緊創作《十八軍筑路》,以當年十八軍劈山筑路的珍貴照片為原稿,創作成唐卡漆畫,獻禮昌都解放70周年。 “傳統唐卡更注重取材的原典性,強調‘復制’;唐卡漆畫具備更廣闊的取材空間,強調‘創造’。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帶著原創唐卡漆畫進軍全國美展。”仁青郎加介紹,自己還在籌辦唐卡漆畫工作室,以引領更多人學習、創作唐卡漆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