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初心 堅持手工雕刻更有生命力 祖輩傳下來的各式各樣的刻刀和潘海員的龜糕印。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在潘海員的工作臺上擺放著從祖輩傳下來的一套100余把各式各樣的刻刀,還有一把金黃锃亮的黃銅刀把。潘海員說,“創作一件龜糕印作品,需要選材、制材、裁鋸、拋光、繪圖、刻制、再拋光等多道復雜工序,制作過程中要使用木槌、木鋸、刨刀、量尺、斧頭、大小刻刀、畫規、砂紙、漆刷等數十種工具。” 單就選材來說,樟木買回家后,要先放上一年,讓木材水分蒸發,以便下刀。但挑木頭就和賭石一樣,遇到樹干內里有樹結或樹坑,往往只能雕制中小型的龜糕印或干脆棄之不用。 潘海員說,龜糕印雕刻包含了圖騰雕刻、文字雕刻、形態雕刻等工藝。他所雕刻的龜糕印具有濃郁的閩南特色,龜甲、龜爪、龜首十分逼真,在雕刻的技法上也很是講究。 “龜爪一定是前面五爪,后面四爪,寓意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迸撕T說,打從記事起,父親的諄諄教導就像家訓一般,被他牢牢記在心中。 如今,隨著電腦雕刻和機器制模的出現,曾經十分興盛的龜糕印手工技藝日漸式微,但潘海員仍守著初心,堅持手工雕刻,他說“手工雕刻賦予了作品靈魂,我們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讓作品更有生命力,這是機器做不到的?!?/p> 潘海員的匠心作品。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面對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潘海員在傳承祖輩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求新求變。從畫紙上的涂涂畫畫,到下刀后的行云流水,潘海員設計刻畫出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紋,如魚、銅錢、蘭花等。同時,他還應對市場需求,設計推出了十二生肖月餅和心形月餅等造型各異的模具,不少閩南地區的酒店慕名而來批量訂購。來自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的客商、游客更是常常上門訂購,龜糕印因此從小小的工作室走出國門,帶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承載鄉愁 找尋傳承人讓老手藝延續 孩子們對龜糕印傳統雕刻技藝很是好奇。(廈門外圖集團 供圖) 從實用工具到具有吉祥寓意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潘海員以刀代筆,讓壽龜從一塊塊木板中“脫殼而出”,變得栩栩如生,也將這一傳統雕刻工藝載著鄉愁,游過臺灣海峽。 2012年,潘海員參加在臺北舉行的“臺灣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剛剛開展的第一天,他帶去的68方大小不一的龜糕印就被一搶而空。不少前來購買的臺灣民眾很是激動,“這是我們小時候,常??粗白龅凝敻獍?,都是兒時的記憶!” 潘海員說,龜糕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民俗記憶。相傳古時候,在閩南地區的天空有一塊隕石即將砸落人間。當時,四靈之一的玄武以龜背之力,擋住隕石,避免了一場人間的浩劫。從此,閩南人在祭祀中常用龜糕祭拜,以此感念玄武的恩德,龜糕印也就由此誕生并沿用至今,這一習俗也被閩南移民帶到了臺灣。 參展時候,臺灣民眾在感受鄉愁的同時,也為潘海員的精湛技藝所折服。40多年來,潘海員堅持手工雕刻,將時光和精力傾注于一件件作品中,詮釋著“工匠”精神。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年歲漸大也覺力不從心,年復一年的伏案刻制更讓他落下了腰椎病等老毛病。即便如此,作為廈門地區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潘海員仍堅守初心,為老手藝找尋傳承人努力不懈。 為了留住這門老手藝,不僅潘海員在努力,思明區文體出版局、思明區文化館等相關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龜糕印的保護單位,專設保護資金,設立了龜糕印展廳和精品銷售門店,同時開創文創路線,設計出具有龜糕印印記的手提袋等文創周邊產品。 2017年起,公益培訓班在外圖廈門書城定期開展。受疫情影響,培訓班只能暫停,潘海員就將學員帶到了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傳授雕刻技藝。潘海員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盼有更多年輕人學習傳承,不讓傳統雕刻技藝在歲月中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