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2日訊(本網記者 盧超穎 李奇 劉瑋)“摸龜首,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尾,有頭又有尾……”近日,稚氣而歡快的童聲從廈門鼓浪嶼食品廠朗朗傳出,這里正舉辦一場制作龜糕親子DIY活動。在家長們的幫助下,孩子們手中的龜糕成功脫模,成了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烏龜”。 用龜糕印印制脫模出的糕點。(廈門外圖集團 供圖) 自古以來,閩南就有崇龜的習俗, 每家每戶逢年過節祭祀的供桌上總少不了龜糕。人們用這種糯米制成的糕點敬神、祝壽、辟邪,象征著吉祥如意。而印制龜糕的模具就是手工刻制而成的龜糕印,作為閩南獨有的雕刻技藝,龜糕印技藝至今已傳承百年。 2013年,龜糕印技藝被評為廈門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潘海員作為潘家第五代傳人,是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廈門地區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隨著電腦雕刻和機器制模的出現,曾經十分興盛的龜糕印技藝日漸式微。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殘疾的潘海員扛起重任,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開設公益培訓班、走進校園、走出國門,為老手藝找尋昔日榮光。 耳濡目染 多年基本功刻出一方龜糕印 潘海員刻制龜糕印。 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潘海員的工作室位于廈門市思明區中山路南轎巷,七八平方米的屋子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在祖輩傳下來的色澤發亮的老木桌上,只見潘海員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飛,刀起刀落,樟木特有的清香四溢,一只活靈活現的“龜”就在刀下慢慢呈現。 潘海員祖籍安溪,他的太祖父潘儀一輩就開始從事龜糕印雕刻,祖父潘乾帶著這門手藝落戶廈門。在潘海員只有3、4歲的時候,祖父就將他帶在身邊。“爺爺口袋里總揣著2分錢買來的12顆糖珠,只要待在他身邊,看他刻制龜糕印,就能有糖吃。”從小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循循善誘,讓潘海員對龜糕印有了不一樣的情感。 1979年,高中畢業的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專職學做龜糕印。為了讓潘海員拿穩刻刀、扎實基礎功,光是打洞磨邊,父親就讓潘海員學了三年。之后的三年時間里,潘海員一邊給父親打下手,一邊學習刻制月餅模具和龜糕印。 “龜糕印一面是‘龜’,一面是‘壽桃’。剛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握不住下刀的深度,常常把兩面刻穿。”直到1985年,潘海員才完整地刻出了人生中第一把龜糕印。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潘海員眼里仍閃爍著光。潘海員說,學習刻龜糕印看起來容易,其實并不簡單。剛開始學的那幾年,手不是被木槌砸到,就是被刻刀扎傷。最多的時候,雙手被刻刀扎了十幾個洞。雖然日復一日的雕刻學起來很枯燥,但他卻從未想過放棄。 現在,年近六旬的潘海員仍時不時拿出他的“處女作”把玩,一邊向旁人展示,一邊笑說,“現在來看,當時確實刻得十分粗糙,但我舍不得扔掉,當時刻制完成后的自豪和成就感,我這一輩子都記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