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精致的“問石臺”民宿。 千年古驛道 貧寒學子追夢路 24日,“晚報巡村”記者組一行來到降虎村。從古驛道遙望布滿藤蔓青苔的古寨門,頓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之感。跨過寨門,風景陡變。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一家雜貨鋪的主人靜靜守在店里,一條大黃狗在空地上打著瞌睡。 “寨子前后兩道門,以及這一圈圍墻,基本都是古物,有不少宋磚。”降虎村黨支部書記龔勝自豪地講起村莊的歷史。這里初名云漈關,海拔500多米,群山連綿,云霧如瀑,后更名為降虎寨。相傳一虎中藥箭,求助嶺上僧,僧為其去鏃,虎痊愈,遂相隨。降虎二字由此沿用至今。 解放前,降虎寨是福州北面的重要門戶。龔勝解釋說,古人自福州城中出發,沿驛道一路向北,行至降虎寨所處的隘口,恰是午餐時間。人們疲憊不堪,就在此休憩用餐。 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官府在隘口修建山寨,供行人住宿休息。此后,商販自行聚集,漸成圍寨村落。 除了貨通南北的商人,昔日古驛道最常迎來的,是北上趕考的學子。福州古時水路通達,家境優渥的學子可以乘船北上趕考,而寒門學子只能一步一步地跨過崇山峻嶺,向北逐夢功名,驛道、驛站是他們最安全的路線。 “身披月帶汝不夸,多數做官不顧家。官家不如農家好,早出耕田晚回家。”龔勝向記者展示了搜集來的一批村中山歌,用福州話讀來朗朗上口,對仗工整。村中老人說,山歌多為寒門學子所留,訴說著學子和旅人行路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