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 這是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其興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在發展過程中創燒出獨特的白瓷產品,顯示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本地制瓷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德化窯位于泉州城西北約70公里處的德化縣,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貿易發展的背景下獲得重大發展,窯址遍布全縣。其中,德化縣城周邊的窯址分布最為集中,已調查發現宋元時期(10—14世紀)窯址29處。這一帶生產的陶瓷可由陸路運輸至南部永春縣,再經晉江支流東溪運往泉州港口。 尾林—內坂窯址位于德化縣三班鎮西北,窯址分布于上寮溪的南北兩岸,面積約12200平方米。考古工作已發現7座窯爐及部分作坊、廢品堆積等窯業遺存。屈斗宮窯址位于德化縣城潯中鎮寶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1976年經考古發掘揭露出一處元代窯爐遺址。該窯為分室龍窯,是龍窯向階級窯轉化的過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時期窯爐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這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遺址位于青陽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包括一處冶煉遺址、分布于礦山上的一組古礦洞、一處冶鐵生產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遺址、一段古道,以及為冶煉提供薪材的山地。 經初步考古調查、勘探和實驗分析,冶煉遺址使用小高爐進行塊煉鐵冶煉,并以木炭為主要燃料。生產的海綿鐵經過初鍛形成鐵塊、鐵片等初加工產品后,再加工或運輸至其他地區進行鍛造再成型,制成鐵器。根據對遺址上提取的10余處炭樣進行的C14年代測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紀前后。結合遺址出土錢幣、瓷器殘片的年代特征,可確定遺址為宋代的塊煉鐵遺址。 安平橋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這是泉州與國家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的陸運節點,體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的發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社會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財富積累。 順濟橋遺址 這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是伴隨海洋貿易發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陸轉運系統。 它與德濟門遺址、天后宮共同體現了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見證了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 順濟橋遺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近順濟宮(天后宮)而得名。順濟橋1211年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龍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紀,14世紀以來多次修繕,現以遺址狀態保存。(記者蔡紫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