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班學生參加多軸偵察機賽。(福州三中供圖)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紀念日。作為今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的舉辦地,福州堅持把弘揚航天精神、發展航天產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加快融入國家航天事業,積極落地 “航天+”產業項目,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聚力前進。 校園筑夢“錢學森班”立大志 今天,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杰出科學家錢學森再次刷屏。在福州西湖公園之畔的福州三中,有個以錢學森名字命名的班級,是全省首個“錢學森班”。 福州三中“錢學森班”現有學生52名,是通過中考后的自主招生選拔出來的。別看他們個個稚氣未脫,但胸懷大志。在去年開學第一課上,他們便喊出了宣言:“以航天人為榜樣,胸懷祖國,背負航天,勤奮學習,全力以赴,感受錢學森先生榜樣力量,做更優秀的自己!共筑愛國夢、航天夢、強國夢!” 福州三中德育處陳原主任表示,錢學森曾提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之問,“錢學森班”就是實踐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解答“錢學森之問”。 為此,福州三中給“錢學森班”配備了強大師資力量,與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共同培養機制。“錢學森班”學生施嘉特說:“學校邀請了大學教授、科研院所專家與研究員到校承擔專門課程與探索課程的教學,高校院所還向我們開放相應的實驗室。我們沒有不全力以赴的理由。” 福州三中“錢學森班”的同學學以致用,不少同學是福州三中追風無人機社的活躍分子,他們通過無人機航拍校園,讓師生“換個視角”看校園,引來無數點贊。外出比賽也不含糊,他們在福建省全民健身運動會航空模型競賽和“福萊杯”多軸偵察機賽等多個比賽中也取得了好名次。 民企發力為衛星保駕護航 在創新創業浪潮中,福州的企業積極開拓航天科技領域,運用技術優勢融入我國航天事業,福建中量智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福信富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其中。 “現在天空中‘飛行’著不少衛星,它們狀態怎么樣?是否偏離軌道?數據通信是否正常?這些就是衛星地面測控站的日常工作。”昨日,福建中量智匯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板塊技術總監程濤說,地面站就是要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無電線發出指令進行調整。 位于馬尾的福州物聯網產業創新發展中心建有一個衛星測控站,這是中量智匯建成的福建省首個民企投資的商業衛星地面測控站。記者看到,創新發展中心4號樓的頂部建有一個直徑約6米的大球,這里面就是衛星測控站,最遠可接收離地球3.6萬公里的衛星信號。 這個測控站去年5月投入使用。2019年6月5日12時6分,長征十一號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完成“一箭七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航天發射。作為東南沿海的前哨監測點,中量智匯測控站是執行衛星運行監測任務的關鍵節點。至今,該站已經監測的在軌衛星有20多顆。 隨著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衛星大致分為導航、通信、遙感等三類。在導航領域,榕企福建省福信富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致力于北斗、物聯網、車聯網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及應用。作為北斗開放實驗室七家主建單位中唯一的民營企業,福信富通承建了北斗開放實驗室泉州分實驗室,基于此推出了高性能多頻高精度定位模塊,進軍北斗產業上游,用于消費類車載導航、無人機等領域。 成果轉化助力高質量發展 北斗數據采集終端、窄寬帶衛星通信融合終端、天通物聯網數據采集傳輸終端……近年來,越來越多衛星應用、高端裝備及航天科普等領域的技術正在與福州本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碰撞出“火花”,而這離不開中國航天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中心福建中心的牽線搭橋。 中國航天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中心福建中心負責人阮憲敏介紹,以窄寬帶衛星通信融合終端為例,利用終端的天通衛星模塊,在手機APP端便可實現撥打衛星電話的功能;通過終端的北斗定位模塊,在手機APP端可進行實時位置上報。 “這一終端可廣泛應用于應急搶險、智慧海洋、環保監測等領域,目前我們正在和福州的幾家企業對接中,加快促進航天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引導區域經濟向高精尖產業流動。”阮憲敏說。 “通過技術的產權化和產權的資本化等工作,實現創新性研究直接面向產業化,使得創新成果的商業價值得到更迅速和更具規模的體現。”阮憲敏介紹,自2018年落戶福州以來,該中心為科技企業提供咨詢研究、知識產權、創新創業輔導等一站式服務,并在“知創福建”平臺通過線上云服務與線下轉化基地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推動航天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進程,為福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