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保稅港區 廖云嵐 攝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綜合服務大廳 廖云嵐 攝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 廖云嵐 攝 東南網4月21日訊(福建日報通訊員 王裕祿) 一批改革創新政策在這里“迸發”; 許多擴大開放經驗從這里“燎原”。 在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這片31.2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基因”融入了福州高質量發展的血液,成為閩都這座祖國東南沿海開放城市的金牌“名片”。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一項國家戰略。國家各部委大力支持,福建省與福州市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凝聚各方形成合力,福州自貿片區人勇于擔當,不負使命,五年爬坡過坎,五年奮力前行。有深耕探索的陣痛,更有闊步改革的氣魄。投資、貿易、金融、兩岸融合、事中事后監管……在這些領域,福州自貿片區勇立潮頭,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創新,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注入了新動能,激發了市場新活力,帶動了業態新發展。一個投資貿易便利、金融服務功能突出、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完善的自貿試驗區已初步形成。 作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我們循著自2015年4月21日至今五周年這條時間軸,一道縱覽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 “為國家開放試制度、為政府治理立標桿、為區域發展筑高地”的閃亮“鏡頭”—— 試制度、立標桿、筑高地 創新舉措,深耕改革開放試驗田 五年行進,攻堅克難。 一個個數據顯示出這樣的圖景: 經評估機構畢馬威認定,福州自貿片區推出15批198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63項,復制推廣到全國、全省分別有23項、94項。 20項創新舉措和3個平臺建設分別入選福建自貿試驗區最佳創新舉措和最佳創新平臺; 在中山大學發布的24個全國自貿(片)區2018—2019年度制度創新指數排名中,福州片區位列第八; 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復制推廣的202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絕大多數已在福州市范圍內推廣。以創新促開放、以創新謀發展的制度體系和良好氛圍已經形成。 “數字”的背后是澎湃的動力!這是福州自貿片區進行制度探索,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構筑制度創新新高地,堅持以問題和企業需求為導向,集聚創新要素與壓力測試,為創新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建立“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實行投資項目“預審查”機制,實現現場辦事憑個人身份證或法人營業執照可“一證通行”;以智能化通關為支撐,為貿易便利化改革賦能,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升級到3.0版本。擴大服務貿易和金融服務業開放,不斷加大電信、保險、證券、文化、國際船舶運輸、管理咨詢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重點領域對外開放力度。 自貿區的故事,核心是制度創新。海關、商務、稅務、海事、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如何融合聯動,發揮各項改革措施的集成效應?五年來,福州自貿片區致力于改革的系統集成,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完成“多部門事項一口受理、網上運轉、并行辦理、限時辦結”等10項集成改革; 推出28組“證照聯辦”套餐服務; 推行“信易批”舉措,建立企業信用分級數據庫,分別提供“告知承諾”“綠色通道”“全程領辦”等配套便捷服務; 工程建設項目并聯審批進入4.0版本; 創新醫療機構設置和執業許可并聯審批模式、會展一站式審批模式; 依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促進海關、海事等部門協同創新,實現國際貿易業務全流程覆蓋; 圍繞促進整車進口、海產品交易、物聯網、大數據、跨境電商等重點業態發展,不斷完善全產業鏈、多部門協同的制度創新集成。 藍圖繪就顯成色。自2019年至今,福州自貿片區更加完善管理機制,調整充實了自貿區工作領導小組,設立7個專題組,統籌負責創新研究、重點試驗任務的落實;同時對各片區在改革創新、重點試驗任務實施、重點平臺建設、企業運營、組織保障等5個方面綜合評估考核,壓實主體責任。在福州市副市長、福州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杭東看來,干部狀態、工作作風事關保障體系的建設,必須得補齊管理機制的“短板”,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扛起新擔當,展現新作為,為福州自貿片區改革創新添活力。 五年,橫跨的是時間年輪,不變的是初心使命。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福州自貿片區較好完成了國家、省里重點試驗任務,推出了一批首創性、突破性的改革試點,改革創新紅利不斷釋放,為省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得到了中央改革辦、商務部的肯定。 為此,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黃茂興教授評價說:福州自貿片區成立五年來,推出了一批突破性的改革試點,改革創新紅利不斷釋放,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有力推動了區內外貨物、服務、資金、人員等各類要素流動高效順暢,積極發揮對臺先行先試作用,不斷探索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新路徑,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明顯加強,充分彰顯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的“試驗田”作用和“橋頭堡”功能,為福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治痛點、通堵點、優服務 對標國際,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過去,市民或企業辦事很不容易,往往要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跑,今天到這里蓋章,明天去那里辦手續,創業者想要辦個公司,基本上要跑遍全城,蓋幾十個印章。群眾辦事非常不便。 問題倒逼改革。回溯過往,福州曾在全國開創了集中開展行政審批的先河。上世紀90年代,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大力推行投資項目審批“一棟樓辦公”,倡導“馬上就辦、真抓實干”。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軟實力,可以提升一個國家或地域綜合競爭力。 如今,在福州自貿片區,這個“一棟樓辦公”升級成了全國率先實施“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照一碼”登記制度,“一照一碼”讓企業和市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治痛點、疏堵點、補斷點,對標國際規則,系統性推動商事登記制度集成改革。換一句話說,也就是推動加速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政企直通車”,建立起企業全流程開放改革圖。 外貿企業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比如,福州自貿片區創新的出入境“一單四報”和數據共享,讓企業享受到了改革紅利:通關作業無紙化擴面,企業只要點擊鼠標輕松通關。現在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船舶出入境時,企業通過“單一窗口”平臺一次性遞交海關、海事、邊檢等口岸監管部門需求的信息,并接受材料初審反饋和補報,口岸監管部門辦理結果直接反饋到“單一窗口”平臺,企業在一個窗口就可以辦理船舶出入境手續。通過一個平臺一次提交所有單證,通過單一窗口平臺查看審批狀態,減輕了企業負擔。這僅僅是自貿試驗區全方位推進貿易便利化創新的一個縮影。 五年來,福州自貿片區口岸部門推出105項貿易監管創新舉措,大大降低了通關成本,提升了貿易效率。出臺“全球質量溯源體系”“改革原產地簽證管理”“簡化CEPA及ECFA項下貨物進口原產地證書提交需求”“關稅保證保險”等一批創新舉措。支持口岸信息化系統建設,推動建設“智慧港口”平臺、自貿區海關信息化平臺,實現覆蓋報關、港務、物流的全程信息化服務。 對標世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推出53項投資便利化舉措。全國率先推進“31證合一”,推行“一照多址、全城通辦、簡易注銷”等18項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市場主體住所申報承諾制,形成企業從登記到項目投資審批、企業經營服務、企業注銷退出的全鏈條便利化措施。企業開辦時間由15個工作日縮短至1個工作日,在材料齊全情況下承諾3小時可辦結。 與此同時,市場需求倒逼并強化了行政審批制度的集成改革。綜合服務大廳入駐36個部門、設立70個窗口,集中實施省、市、區三級政府部門440項行政事項,實現“辦事不出區、審批不出區”“最多跑一窗”。實施建設項目審批“四多一簡”集成全流程,審批時限壓縮至90個工作日內、小型項目壓縮至50個工作日內。實施不動產抵押登記“不見面全程網辦”,辦理時限由4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 此外,打造金融創新試驗示范窗口。政策創新不斷深化、金融平臺不斷擴大、跨境投融資更加便利、稅收服務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全國首創“線上+線下”刷臉實名辦稅模式、“3A一掌通移動稅務平臺”、開展“銀稅互動、征信互認”協作,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難題。 至今,福州片區新增企業3.65萬戶,注冊資本7584億元;新增外資企業1065家,占全市新增外資企業數的43%,注冊資本719億元;以不到全市千分之三的面積,吸引了福州市新增外資、臺資企業數的近一半。 五年來,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導向,高效透明公平為主要特征”的新型事中事后監管體制基本確立。刪繁就簡、便民利企的改革往深里推、向實處走,首要目標是為了最大限度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力。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必須切實轉變發展理念、轉變政府職能。福州自貿片區的“放管服”改革為經濟發展加油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