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杰 戴敏 通訊員 陳天長) 春雨洗刷過后的山林,空氣宜人。曾憲椿一大早就來到山上,看著一棵棵黃花遠志冒出嫩芽,臉上充滿期待。 今年68歲的曾憲椿是長汀縣河田鎮窯下村人,前些年,因老伴患有慢性病致貧。當地政府安排他參與激勵性養殖項目,2017年,他家成功脫了貧。去年,他又加入長汀縣晨露種養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中草藥黃花遠志。 黃花遠志全身是寶,葉、花可做茶,根可做藥。這種中草藥好種植,成本低,特別適合弱勞動力的脫貧戶。 “我們合作社2017年成立,主要種植黃花遠志,如今規模已達1500多畝。”合作社負責人曾憲富是窯下村人,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北京打拼,他說,“自己經常熬夜,壓力大,所以特別注重養生,從中發現了黃花遠志的商機。” 河田鎮扶貧辦主任李焱說,種植黃花遠志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第一年每畝1000多元,第二年2000多元,到第5年能收入5000多元,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銷路不愁。 像曾憲椿一樣,去年,河田鎮共有86戶脫貧戶林下種植黃花遠志,今年又新增15戶。這樣的扶貧好路子還從河田輻射到策武、濯田、南山等鄉鎮。 這是長汀林下經濟興起的一個縮影。多年來,長汀將水土流失治理和脫貧攻堅相結合,在努力恢復生態的同時,積極探索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在四都鎮上蕉村,林下種植三葉青和靈芝有2000多畝,貧困戶戶均增收3萬多元;在四都鎮元仕花卉專業合作社,林下種植的“平民蘭”每畝可給種植戶帶來近3萬元收入…… 目前,以蘭花和中草藥兩大林下經濟品牌為引領,長汀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現已建成21個林下經濟特色示范基地。 好生態也讓高優農業成為扶貧攻堅另一法寶。在河田鎮蘆竹村,村里流轉158畝土地興建高優農業扶貧車間,車間實行全年無間斷輪作種植草莓、哈密瓜、西瓜、獼猴桃等項目,24戶脫貧戶全部參與,每戶每年增收1.2萬元以上。 山綠了,心穩了,人富了。2019年,長汀縣共完成林下經濟種植面積4557畝,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71.31萬畝,實現產值28.64億元。 “我們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生態扶貧的突破口,如今綠色產業已成為縣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長汀縣扶貧辦主任林先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