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何時騎到廈門這些地鐵口? 東南網1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文 陸軍航/圖)地鐵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是很多市民關心的問題。2019年年底,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沈瑞全總規劃師接聽市長專線時,曾介紹市軌道交通一體化銜接規劃。 規劃提出了軌道交通銜接方式一體化的策略,明確步行主要銜接距離為軌道站點周邊500米區域內,自行車主要銜接距離為軌道站點周邊500-1500米區域內。超過此范圍以公交、出租車、小汽車等機動化接駁為主。規劃提出:所有車站設置一定規模的自行車停放場,且設置遮雨棚。 自行車是解決出行“最后1公里”問題的重要方式,正好與軌道出行相互彌補。 然而,最近家住集美的多位市民反映接駁困難:“地鐵站外,一單車難求!”為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市民反映 找不到單車,只好買電動車 看到島內地鐵站點外共享單車“堆積如山”的新聞,家住禹洲中央海岸的“老集美”孫政建十分“羨慕”。 “地鐵開通后,我天天坐地鐵上下班,從家里去園博苑站,一次也沒有在地體站外看見過共享單車。”孫政建說。 和孫政建一樣,家住中航城C區的市民林海波,也是地鐵交通的忠實乘客,在家門口他騎過一次共享單車。“我鄰居從集美騎回來,我說正好,給我騎去地鐵站。就這一次,此外再也沒有在地鐵站外看見過共享單車。” 孫政建的解決方式是“電動車+地鐵”,為此專門去買了輛電動車,天天接駁地鐵。“說實話,放家里充電還是挺危險的,消防隱患肯定有,而且速度不慢,上路就怕跟私家車碰到。”孫政建說,以前“堅決抵制”電動車的他,現在天天騎電動車去地鐵站。 林海波也好不到哪去。他家距離地鐵官任路站大約1.2公里。為此,他買了2輛自行車用于接駁地鐵。“第一輛比較貴,結果沒騎1個星期就丟了,鄰居笑話說:私家自行車‘被共享’了。我又買了輛破點的,這次配了2個鎖。” 在軟件園三期工作的陳莉菲,也買了自行車,用于接駁地鐵。“我們很多同事都買了自行車。如果找得到共享單車,誰愿意花錢買車。” 孫政建說,地鐵開通以后,集美的電動車很好賣。“我去買的時候,發現好幾個鄰居也在店里看電動車,大家都是用來接駁地鐵的。最后我們以‘團購’的名義拿了折扣。” 林海波還說,在地鐵站外,看到了電動車店的廣告宣傳單。“商家的嗅覺是很靈的,真是精準投放啊。” 島內四處開花的共享單車,在集美地鐵沿線成了“香餑餑”。 記者調查 多個站點外,難尋共享單車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地鐵園博苑站、杏錦路站、官任站、集美軟件園站、天水路站等多個大客運量的站點。 站點外,一眼望過去的,幾乎全是密密麻麻的電動車、自行車。風卷過,一張電動車店的宣傳單頁上,“憑此打折”的標語格外搶眼。 官任站外停放了很多電動車 島內“堆積如山”、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在這里是稀罕物了。集美新城周邊,這段長約8公里、多個地鐵站點的“搜尋”之旅中,記者驚訝地發現,竟然只看到5輛共享單車。 考慮到停放規律的偶然性,記者避開雙休日,又“搜尋”了兩天,其中有一天發現6輛,另一天竟然1輛都沒看到。 而在這幾個大客運量的地鐵站外,包括了園博苑、靈玲馬戲城、杏林灣環湖步道、嘉庚藝術中心、誠毅科技館等大型公共場所,禹洲中央海岸、萬科金域華府、中海寰宇天下、杏林灣一號、中航城、IOI園博灣等數萬人的生活社區,以及軟件園三期、杏林灣營運中心等大型科技園區。 和這么大體量用戶的地鐵接駁剛需相對應的,是門可羅雀的共享單車。 車企說法 要優先保障使用率高的區域 截至2018年末,廈門市各區常住人口按多到少依次排列是:湖里區103.1萬,思明區101.5萬,集美區70.0萬,同安區61.1萬,翔安區37.8萬,海滄區37.5萬。 集美是島外人口最多的區域,其中地鐵1號線途經的集美新城,又是人口增加最快的片區。這么大的需求量市場,為什么共享單車車企不增加調度投放量呢?“我們其實很重視集美,但是整個廈門市的投放量是固定的,所以要優先保障使用率高的區域。”一家共享單車企業的工作人員林先生介紹。 另一家知名共享單車企業的工作人員饒小姐表示:“相對比島內,這與集美運營環境多少有點關系。我們后臺可以監測,投過去運營一陣子,一半的車都變成壞車。又因為集美區域范圍比較大,很多車破壞之后我們回收也很困難。我們小哥就要一輛一輛去找。” 杏錦路站外停了很多電動車,幾乎看不到共享單車 某家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維商一語道破:“島外的利潤不如島內的高!島內一輛車平均每日騎行率可以是島外的2倍。利潤擺在那,你說企業會優先考慮投放哪個區域?” 采訪中,多位集美市民表示:“如果車企考慮利潤問題,能不能由政府牽頭,投放屬于集美軌道沿線接駁的公共自行車?廈門在這方面其實有先例,畢竟思明、湖里都有完善的公共自行車。”市民們認為,無論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公共自行車和共享單車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好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破局關鍵就在于誰能搶占市場,誰就能獨占鰲頭;而搶占市場的關鍵,在于傾聽民意,真正便民。 對于《廈門市軌道交通一體化銜接規劃》提到的軌道接駁的自行車服務,市民仍有不少期待。 城管回應 數量的增長趕不上市場需要 共享單車在廈門,已然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不僅連接起了家與地鐵、地鐵與單位,更為人們節省了更多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共享單車已經重新定義了廈門地鐵周邊的生活圈和工作圈,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迫切地希望共享單車能與地鐵實現無縫接駁。 去年7月份,家住中航城的市民康先生曾代表小區居民,在網上平臺向政府部門陳情:“希望政府部門能主動作為,打造或引入共享單車企業,解決集美新城地鐵1號線沿線站點和居民區最后一公里的通勤問題,這是民生工程。” 當時政府有關部門的回應是:“據城市管理協調處調查反饋:已要求企業加強調度。已反饋。” 調度是積極的,部門的回應也讓市民們歡欣不已。但這依然滿足不了地鐵1號線集美片區的接駁剛需。 “各家共享單車企業在集美的投放量肯定沒有島內多,我們協調過,但投放片區數量畢竟是共享單車企業的市場行為。數量的增長沒有趕上市場需要的發展。”城管部門工作人員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