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客在永安市小陶鎮參觀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揮部舊址。黃光棉 魏興谷 攝 東南網12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魏興谷) 在冬日的暖陽下來到永安市小陶鎮,宛若走進一個現代化城鎮,一車車剛采收的萵苣沿著拓寬后的道路送往外地。 小陶鎮八一片區黨委書記許光園告訴記者,這條路是鎮里的主干道,經過多個村莊,多年后已難以滿足群眾出行和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成為鄉村振興的“短板”。 小陶鎮有著深刻的紅色記憶。1929年8月,朱德率領紅4軍出擊閩中解放寧洋縣城(今天的小陶鎮)。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小陶鎮吳地村成立永安第一個鄉蘇維埃政府及中共永安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這里因此被稱作“紅色搖籃”。三明市近年來認定的25個“中央紅軍村”,小陶鎮就占兩個。 90年來,紅色基因在小陶鎮傳承。發源于小陶鎮八一村的“168”農村黨建工作機制,在全省進行推廣。 “以這條路為例,如果按照以前的模式,拓寬、提升各村各自為戰,浪費人力物力不說,還不一定能立項。”小陶鎮黨委書記張金銘說,為解決鄉村振興面臨的新問題,小陶鎮通過以“組織聯建、產業聯動、環境聯治、文明聯創”為主的跨村聯建,因地制宜把七個村進行“打包”,成立八一片區黨委,進一步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這條路很快完成申報并動工,這讓許光園尤為振奮。從原五一村黨支部書記到首任片區黨委書記,許光園感覺變化很大:“以前只要管好自己村的事就行了,現在首先得考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桐林村是七個村中的“后進村”,原先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村里的各項事業推進乏力。桐林村在片區黨委的幫助下,復制五一村的增收模式——以村集體成立合作社,申報設施農業補貼項目,建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棚,發展黃椒產業,形成多村、連片、產業化的適度規模效應。 散布在各村的旅游資源已完成“打包”,今年起片區推出“聽囑托、瞻烈士、游土樓、鉆溶洞、賞新村、逛驛站、泡溫泉、看民俗”的特色城郊一日游項目。目前,八一片區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出爐,這一規劃打破了過去的村域限制,通盤考慮,把片區劃分為現代農業、特色文化、三產融合、富民產業、美麗鄉村、商貿物流等六大功能區,現正在穩步推進中。 大手牽小手,一起朝前走。許光園告訴記者,八一片區總人口7000余人,規上企業14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近2.5萬元,平均村集體收入近14萬元,“用我們農村人的話就是收入節節高、健康常常在、快樂天天有、家園處處美”。 在城市,黨建引領正在成為破解城市基層黨組織“小馬拉大車”難題的有力抓手。 燕北街道有關負責人說,燕北街道是永安市的中心區,也是老城區,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大量村民改居民,流動人口涌入,轄區內有一條“批發街”過去由于占道經營,僅能容得下一輛摩托車經過。“群眾呼吁多年,我們嘗試了多次,但收效甚微。整治涉及多個部門,與社區在行政關系、組織關系上互不隸屬,作為最基層的黨組織很難協調得動。” 去年以來,永安在4個街道實行“大工委”制,25個社區推行“大黨委”制,在小區樓棟成立23個黨支部,設置74個黨小組,建立健全街道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制度,為街道社區擴權減負,形成縱橫聯動的工作格局,全力把黨的工作延伸到城市基層的各個角落。 “社區吹哨、單位報到”由此成為可能,在年初的聯席會議上,消防、治安、環境等多單位到會,“批發街”違章建筑迅速拆除,社區群眾紛紛點贊。今年以來,永安各街道社區通過落實常態化協商機制解決各類問題40余個。 燕西街道的新安社區黨委書記王清芳告訴記者,目前,新安社區共整合了15家駐區單位,成立片區共建理事會,每年召開兩次以上聯席會,會上根據大家的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資源互補、優勢共享,實現了共贏。 永安市委書記蔣先東表示,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行業,情況不盡相同,弘揚古田會議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就必須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永安將繼續以黨的建設實際成效引領工作創新發展,切實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