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3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蘇益純)河坑村,地處南靖土樓景區,有13座世遺土樓。多數村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只有15%的村民留在村子以農耕為生。隔壁的田螺坑村憑借“四菜一湯”成為旅游勝地。而河坑,除了承接田螺坑溢出的部分旅游資源外,尚是“處女地”。村民守著清貧的日子發愁:古村的發展方向在哪兒? 2017年7月,機會來了。在南靖縣委組織部和南靖縣土樓管委會的邀請下,華南理工大學吳碩賢院士帶領一批專家學者進駐河坑,對土樓及古村落可持續保護利用開展為期5年的調研。值得琢磨的是,以往專家調研常是聚焦痛點,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但吳碩賢院士來到山村后,并不急于尋找“病灶”,而是花了兩年時間對村莊進行仔細調研,并深入挖掘山村的生存智慧、循環系統、人文景觀等優勢資源。 原來,河坑村從傳統農耕時期起,就存有大量生存智慧:山林被分為水源林、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分類管制;客家人熟知田間地頭各種草木、動物及昆蟲的涼、熱、補、損和毒等不同藥性,能夠就地取材融入一日三餐;村民還通過“添丁墳”“龍旗桿”“公王廟”等民俗活動,把天、地、人共榮的自然循環融入生活中。這是土樓遺產價值得以成立的社會基礎。 專家們暫且不去想發展困惑,卻以積極態度回望土樓聚落形態及其背后的農業生態系統,并一一列出優點。顯然,發展路徑已經顯現了。保護鄉村生態、盤活鄉村資源、促進城鄉交流,也許是一種方法。 改變聚焦點,并不是輕視問題的存在,而是從更高更深處去思考鄉村振興之路。注意力的“池子”就那么大,過度關注劣勢,有時反而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梳理潛能資源,思維方式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們進而發現,山村遇到的發展問題恰好“藏”在優勢里。 例如,工業化農業推廣后,大量山林改造成茶園,破壞了“山頂植松、山腰種果、山底栽竹”的立體格局,降低了水土保育能力。單一化茶葉種植還極易爆發病蟲害。另外,公園式綠化替代了“食、療、景”一體的本土植被,不僅破壞了人與環境的健康聯系,還要支付維護成本。硬質停車場也破壞了村落自然下滲的雨水循環系統。由此可見,有時問題的解決之道不是增點什么,而是減少或避開什么。 從“優勢”入手,專家們提出山村的未來是“農業循環生態系統”,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態項目。首先,相關部門得做好頂層設計,把自然生態環境納入山村的規劃和保護范圍,即劃定農田、水系、山林等遺產景觀資源的保護紅線。開發旅游項目時,相關部門還應重視環境教育功能。河坑可將小部分的農田耕地和梯田茶園作為體驗式田園,推動養生產業的發展;也可利用稻田的休耕期舉行大型研學活動,帶領游客從“低頭種菜、抬頭賞花”中學習鄉土知識,感悟老祖宗的智慧和遠見,從而帶動河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從“優勢”入手,往縱深處探索:或許,旅游只是鄉村發展的其中一條路。鄉村振興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得遵循農業自身的生態邏輯,把鄉村建設成農民的安樂家園,群眾才能從保護中得到實惠,古村落保護才能獲得內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