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1月2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華教向來是馬來西亞華社熱切關注的議題,從國家獨立至今,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各界人士付出不少努力,只為堅持保存華文教育,好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為配合2019年華教節,馬來西亞師范學院資深講師黃先炳、馬來西亞華文理事會副主席彭德生、啟明華小校長黃穩全等嘉賓,針對目前馬來西亞華教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提出了見解。 集體備課進行改革 日前,馬來西亞教育部宣布從2019年起,小學一至三年級取消考試。彭德生認為,該政策對華小或華文教育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整體華社在回應教育部這項政策上卻顯得不夠積極。華小教育向來給人刻板及硬式教學的印象,不管是黃先炳倡導的生命教育和母語教學,或華文理事會近年來推動的華小老師集體備課,其實都是要在華小推行教學改革。 “教育部在這個時候取消低年級考試,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助力,可惜的是家長和老師卻把注意力放在取消考試之后,該用什么考試來取代,而不是從教學改革面向回應這項政策。”彭德生說。 教育觀念未調整 黃先炳表示,教師們對改變教學概念依然模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觀念還沒調整過來。“兩代人教育觀交接的時候,上一代人認為教育就是為了出人頭地,都是在拼成績,加上馬來西亞教育生態長期以來,已經養成以成績衡量學校成敗的現象,老師和校長肯定也以成績為主。”黃先炳說。 “校本評估的基本概念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評估學生有否掌握學習內容,沒有掌握的話,要繼續教到掌握為止。要是老師教學觀念沒辦法調整過來,他就不懂得如何利用考試或評估,來評估本身的教學有沒有達標及學生學習有沒有效,也不曉得怎樣改變教學方式。”彭德生說。 彭德生認為,隨校本評估推行,老師平時在班上要非常注意每個學生,這樣每個學生的評語才會不一樣,從中表現出老師的專業,有負責任對待每個孩子。“這個才是真正往素質教育的改革。如果老師說,我有45位學生,要寫45次評估,你知道我要花多少時間,有多辛苦嗎?就應該要質疑這位老師的教育理念了。” 取消考試后教師失去努力方向 黃先炳發現,基于教育觀念尚未調整過來,取消考試后,教師們因為失去努力方向而感到失落,沒有了動力,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變得散漫。“小學時,要是沒有建立起學習的真正心態,就是為了學習而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學生升上中學后會變成怎樣?所以我們還是要激發孩子,讓他們了解讀書是為了學習。”黃先炳說。 彭德生也提醒,老師要懂得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來解決學習態度散漫的問題,比如可利用項目式學習,要求孩子通過錄音、錄影或書寫去訪問鄰居,記錄鄰居的日常生活,完成后,再來學校跟同學們分享訪問成果,借此進行口語訓練。 華文教學培訓不只靠教育部 黃穩全認為,除了教育部要在政策宣教方面下工夫外,當新政策實行時,華教團體也有責任去了解,再傳播給華社知道。另一方面,華文教學的培訓還是要靠華教團體本身,不能單靠教育部。 “師資培訓是軟體,學校建設為硬體,其實現在很多學校的設備都不錯,作為主導整個學校的董事部、家教協會及校友會必須加強軟體方面,這樣華文教育的水準才能夠全面提升。”黃穩全說。 彭德生也表示,華社每當提及政府推行的教育政策,往往會往硬體方向思考,卻比較少注意教育政策對軟體,也就是教學上的影響。“多年來,華人在發展華教部分,把接近99%的精力和資源都投放在硬體建設,反而忽略了軟體,整體華社和學校董事部要趕快改變觀念。提升教師的教學素質是我們的責任,如果能把部分硬體資源投放在軟體,華教可以做得更好。”彭德生說。 嚴重缺乏學術專業 同時,彭德生發現,華教團體每當談及華文教育或華小議題時,偏向以個人觀感出發,向來嚴缺科學及專業性的學術專題研究來支撐論述。他建議主要的華教團體及華團進行研討會,之后再成立工委會,由華團提供資源和經費,再交由華理會、教總、董總等組成的專業團隊規劃要推行的計劃,以及每年舉辦一些共同活動。 “整合資源很重要,這樣提升華教水平才能做得比較到位,要是保持打游擊的方式,成效未必會大。”彭德生說。 另一方面,黃先炳認為,華教需要年度儀式給教師們參與,好讓老師參加以后,重新尋獲教學的動力及熱情,想要繼續奮斗下去,同時凝聚推動華教的力量。 他建議,可以以交替的方式,每年輪流舉辦公開課、教育研討會或教學法展覽會。“要收集華教議題方面的數據,真的要辦研討會,而且要很專業地處理,肯定對提升教學素質起著很大的貢獻,而展覽會可以匯集全國老師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想法來展出,從中引發刺激效果。”黃先炳說。 除此之外,黃穩全表示,華團在華教方面可以貢獻更多,不只是局限在頒發獎勵金而已。“當初華團在馬來西亞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面對困難的同鄉,現在華社問題很多。我們缺乏了閱讀這一塊,華團應協助設立公眾圖書館來鼓勵閱讀風氣,回歸文本學習,語文能力就能提升。” 母語教育最主要 針對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黃先炳認為,應推動以母語為基礎的多語教育。他說,這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教育理念,該組織通過各項研究發現,要談素質教育,母語教育最為主要。。 “很多國家開始走向這樣的教育路線,以母語作為核心,同時是多語環境,因為沒有多語環境的話,走不向國際,但缺少基本的語言也不行,所以注重母語,對小孩來說,這是最理想的學習模式。”黃先炳說。 他認為,母語教育不是教學生學習語文,而是直接讓學生用母語來學習。“學語文一定要從基礎做起,甚至在閱讀時候,是從字到詞,詞到句,句到段,段到篇,這是第二語文,像馬來文和英文的教學方法。母語教學則相反,所以要從閱讀下手,從中發現關鍵詞句,再來探討其中意思。” 應強調溝通與批判性思維 黃先炳認為,來到人工智能時代,基礎教育應強調4C,也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及創意(creativit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長期以來鎖定基礎教育為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但現今時代,就算不會計算也可以當收銀員,不會寫字也可以當作家。” 多數人認為一年級學生無法創作故事,原因是他不會寫字,要先教會他寫字。可是寫字并不是孩子創作靈感的必要條件,他可以講故事,利用手機進行文字轉換,稍微潤筆一下,孩子的原創就能誕生。因此,當基礎教育轉移至4C,學生要有批判性思維、能夠合作、能夠有效溝通及有創意,用回自己熟悉的語文學習最為合適。 “現在是用語文的時代,不是學語文的時代,當然也不能狹窄到只有母語,還是需要掌握多語,所以小學階段,要清楚用母語來學習,同時學其他語文,這方向要抓得緊。”黃先炳說。 他強調,人類的學習不應停留在程式輸入,把知識打進學生腦袋里,等他改天再吐出來。“人腦擁有多層結構,會自動處理訊息,不給孩子多一點資訊,他怎樣懂得融會貫通,要相信人類的頭腦,只要給兒童更廣闊的閱讀空間和訊息,他們絕對有這種能力。”(梁慧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