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晉江保留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成為充滿閩南文化魅力的“城市會客廳”。 吳華明 劉益清 攝
東南網9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這里,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城市——本土人口800多萬,外來務工及營商人員達200多萬人;
這里,也是福建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經過鐵心拼搏,至上世紀末,城市GDP總量躍居全省首位,并且20年來保持這一桂冠;
這里,是閩南文化發祥地,福建最大僑鄉,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這里,還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是全國罕見的世界非遺三大類項目全覆蓋的城市;
這里,寫就1700多年的發展史,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四大主要起點城市之一;
這里古稱刺桐,曾是10—14世紀世界商貿中心、“東方第一大港”,被譽為記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活化石”之一;
這里是中國品牌之都,擁有100多個中國馳名商標,更是100多家上市公司的大本營;
這里也是中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國家級民營經濟綜改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多次到此調研,總結了“晉江經驗”,提出了縣域經濟發展方向。
這里,就是泉州!一個保持了完美傳統的活力城市、魅力城市,更是一個創新創業創造力迸發的實力城市。
七十年拼搏奮進,七十年碩果累累。9月5日,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泉州專場新聞發布會在省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吸引了中央、省、市和海外數十家媒體的聚焦。
泉州市委書記康濤作新聞發布,泉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永禮,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洪自強出席新聞發布會,三位市領導共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在新聞發布會上,康濤說,“海絲城市”“晉江經驗”“愛拼敢贏”是人們提起泉州時經常講到的3個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在中央、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從“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到小康富裕,從工業基礎一窮二白到制造業大市,從“鄉鎮企業一枝花”到縣域經濟競相發展,從“南北一條街”到環灣城市格局,實現了歷史性的進步和變化。
康濤表示,泉州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學常新、常講常新“晉江經驗”,落實好中央、省委關于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奮力作答“三個時代命題”,建設“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钡默F代化泉州。
?
一根線織出一座城,改革開放以來,石獅崛起為亞洲最大服裝城。 劉益清 李榮鑫 攝
大力傳承,“晉江經驗”獲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泉州取得一系列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海內外泉州人團結拼搏、艱苦創業的結果。在這樣的奮斗歷程中,特別讓泉州干部群眾記憶猶新、振奮鼓舞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親自總結提煉了“晉江經驗”。
世紀之交,是泉州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關鍵的時期,泉州人迎來了中國加入WTO的機遇,也面臨著“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當地企業家有了相當的積累,“創二代”也開始接棒,但怎樣繼續新一輪創業,引發了泉州人的再思考。
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分別在《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發表關于晉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的署名文章,總結“晉江經驗”,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皶x江經驗”是對晉江發展的深刻總結,對改革開放規律的深刻把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康濤表示,“晉江經驗”成為指導泉州不斷跨越、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武器。17年來,泉州深入踐行“晉江經驗”,全市GDP增長了5倍,工業增加值增長了6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出口都增長了10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堅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當家,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總體實現穩中有進、穩中蓄力。2013—2018年,GDP年均增長9.3%,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0.1%,億元企業數從1704家增加到2692家,制造業占GDP比重穩定在50%左右。
美麗的安溪生態茶園 黃瓊芬 黃勝富 攝
鑄鏈興業,“三大板塊”齊頭并進
泉州之大,大在實體經濟;泉州之強,強在創業精神。
泉州實體經濟,始終不凋,貴在政企合力,心無旁騖抓實業、興產業。
泉州產業牛氣沖天,奧妙在做好“鏈”的文章。在新常態下,泉州上下一心抓產業鏈,做強“三個板塊”,展示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康濤說,長期以來,泉州市委、市政府致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認真梳理產業鏈條,大抓高新建鏈、傳統強鏈、重化補鏈。2013年以來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穩定在35%左右,年均增長17%,去年高新技術、石油化工投資增長均超40%。目前,投資超30億元的在建制造業項目16個,其中超百億元5個,總投資約1300億元。
泉州如何鑄鏈?
——高新板塊抓建鏈。重點抓集成電路、化合物半導體等,努力在技術迭代周期內把產業鏈做起來。集成電路鏈條,基本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終端應用”全產業鏈,化合物半導體鏈條形成系列化項目,并延伸到光子、激光、封測、特種氣體等領域。近年來,泉州市高新產值年均增長近20%,去年近3000億元。
——傳統板塊抓強鏈。泉州已形成了集群優勢,正在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一方面,提升產業鏈韌性,把功能性纖維、高端染整、精品制造等關鍵環節補起來,目前在建化纖、染整、鞋材等中間項目14個、總投資約200億元;另一方面,提升協作配套水平,把龍頭、代工、專精特新等環節做強,完善供應鏈金融、現代物流體系、公共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配套,形成“搬”不走的優勢。比如,安踏智能一體化項目,包括高端制造中心、配送中心、研發中心和展示中心,其中配送中心可支撐超500億元的業務規模,總倉直配全國超萬家門店。這樣的一體化項目還有10多個,是供應鏈的核心環節,有利于企業把“祖厝”和“根”留在泉州。
——重化板塊抓補鏈。泉州有聯合石化、中化兩大“油頭”,重點是延伸“化尾”,把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等環節補起來,這幾年抓了乙烯、芳烴等23個重點項目。機械裝備方面,泉州的輕工裝備在許多領域處于全國領先,是全國針織大圓機、磚機、制鞋機等的主要生產基地,工信部和省里認定細分領域單項冠軍7家,近年機械裝備產值保持兩位數增長,2018年達2000億元。
?
德化生產的精品白瓷茶具琳瑯滿目,暢銷國內外。劉益清 王雙季 攝
創新驅動,“三個賦能”構強泉州
泉州是全國重要的消費品制造基地、科技創新基地。近幾年,該市引進建設中科院、華中科大等14家大院大所和石墨烯研究院等44家新型研發機構,突出“以用為本”,著眼于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有力助推了產業“三個賦能”。
——生產賦能,通過機器換工,從人工車間到智能車間。2013年開始,在科技部、工信部、中國工程院等國家部委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下,泉州全方位推廣“數控一代”應用,目前全市已有超50%的規上企業參與。6年來,該市共推廣工業機器人近9000臺,建成數字化生產線近700條、智能車間近百個。常務副市長洪自強說,前三年,主要是單個生產環節改進,效果立竿見影。投入少的只要數十萬元,企業減少用工30%以上,一般兩三年就可回本。比如,采用智能化一體鞋面編織橫機,1臺機器可替代15人,1人可操作8~10臺機器,單調、強度大、環境差的工序可讓機器代替。近三年,泉州主要推廣數字化生產線、智能車間,線上定制、線下生產成為可能,企業生產場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叭陙?,泉州的紡織鞋服、建材家居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提升58%和76%。比如,九牧的一家智能工廠,甚至可以關燈生產,7萬平方米廠房,每年可定制化生產100萬套沐浴房、20萬套浴缸?!焙樽詮姳硎?。
——產品賦能,通過融入新技術新材料,薯片芯片都有高科技。曾有企業家形象地說,無論是薯片,還是紙片、鞋片、布片,只要科技賦能,就有核心競爭力。目前,泉州傳統產業衍生出超千億元的高新產值,比如,石墨烯新材料廣泛滲透到紡織面料、鞋材、涂料、光伏等領域,產品的性能和品質大幅提升。在這一輪科技賦能中,泉州大力培育一批專注制造業的本土科技小巨人,此類規模以上企業有100多家,產值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未來可望成為泉州制造的中堅力量。
——平臺賦能,通過工業互聯網,從傳統集群到現代生態圈。過去,產業集群聯接主要靠專業市場。以紡織鞋服為例,一雙鞋、一件服裝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銷售,都可以在泉州市域內完成,這就是泉州傳統產業的突出競爭優勢?,F在,虛擬空間集聚正在形成。形象地說,過去是“千軍萬馬跑供銷”,現在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可以做到“千企萬商網相連”。近年來,省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泉州緊抓這一機遇,以供應鏈為紐帶,鼓勵“大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進平臺”,支持企業“生產設備上云”和“管理流程上云”,以此牽動生產標準、管理模式變革。泉州市、縣兩級大力扶持原輔材料交易與金融服務、第三方與第四方物流、檢驗檢測和工業設計等新業態,涌現出20多家平臺企業。比如,一品嘉平臺有注冊企業6000家,年交易額50多億元,企業采購成本降低2%~3%,交貨天數平均縮短5天。海絲泛家居,整合了廚衛、石材、陶瓷、家私、安防、裝潢設計等眾多行業,跨界聯合開拓海絲沿線市場,形成“一站式”裝修生態圈。
推動新一輪發展,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必須營造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環境。在泉州的發展中,政企互動是其營商環境獨具特色的一環。王永禮介紹說,該市正確處理好服務和引導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當前堅持“房住不炒”、產城人融合,大力推動產業工人本地化、實施人才“港灣計劃”,較早推行“居住證”制度,還采取了穩控房價8年規劃、教育醫療資源提質擴容、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踩準節拍推動轉型升級。在處理政企關系上,泉州堅持既“親”又“清”優服務,建設一流營商環境,壓縮自由裁量權,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聯系企業“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
王永禮表示,在泉州有一種很好的氛圍,企業家有什么戰略經營的事,都會主動與黨委政府溝通。黨政干部大膽與企業家交朋友,出于公心,敢于擔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難點、堵點、痛點。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泉州各級將把幫助企業應對當前挑戰特別是落實好“六穩”措施,作為查問題、辦實事、解難題的重要內容,繼續服務好民營企業,把實體經濟作為泉州的根基引導好、發展好。
七十年滄桑巨變,七十年初心依然。在新的起點上,泉州這個海絲起點城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先行區,正揚起風帆,精神抖擻再出發!
泉州農村公路建設大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打開高速通道。圖為惠安城西大道。 劉益清 楊龍淵 攝
美麗鄉村建設令泉州處處披錦繡。圖為洛江虹山鄉山村美景。 林建祥 劉益清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