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陳天長)“小區里的幼兒園馬上開學了,接送小孩方便得很。我就在家門口打工賺錢,生活有奔頭!”近日,在長汀縣南站幸福小區扶貧車間,居民丁玲玲開心地說。她今年33歲,原先是羊牯鄉百坪村的一名貧困戶。一年前,她一家七口人從偏遠的山村搬到毗鄰縣城的新家。不久后,扶貧車間又辦到了小區里,她在車間縫制壘球,每月收入約2000元。 長汀縣南站幸福小區是全省最大的純貧困戶安置小區。走在小區內,健身廣場、休閑廊亭、垃圾中轉站、幼兒園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人車分離、雨污分流、區間綠化、管網落地等基礎建設落實到位。另外,還設有100平方米的扶智文化活動室,藏書1500冊。 小區管委會主任賴進禮介紹說,小區距長汀城區6公里,南鄰長汀火車南站、稀土工業園區,并與新規劃建設的汀州醫院、長汀一中高中部相鄰,側鄰路寬37米的通城大道,區位條件優越。小區投資9300萬元,用地面積45畝,2016年10月開工建設,2017年5月底竣工并陸續交房。目前,已集中安置貧困戶394戶1598人。 “我們拿出黃金地段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就是要實實在在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就醫、就學、出行等問題。”長汀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扶貧辦主任林先水說,通過扶教育、扶產業、扶志氣,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激發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 搬遷脫貧,考驗扶貧干部啃“硬骨頭”的能力。“面對這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發揮組織的堡壘作用。說到背井離鄉,鄉親們難免有顧慮。我們為貧困戶解讀政策,加強監督保障資金、用地,給他們吃下定心丸。”曾任南站幸福小區項目建設督查協調組組長的長汀縣司法局副局長黃天彬,對此深有感觸,“項目建設創新采取‘政府引導、協會運作、多元投入、合作建房’模式,實行統一規劃、代建并分戶安置。” 此外,長汀縣幫助貧困戶自主成立易地扶貧搬遷造福工程協會,以及南站幸福小區臨時管委會,并選舉產生業委會。“通過組織創新,由業主當家做主,實現自治共管。”賴進禮說。 “今年,我在新房過了第二個春節,日子一年比一年舒心了!過去置辦年貨都要跑到鎮上,現在出門就能買齊,太方便了。”60多歲的貧困戶江永昌介紹說。 南站幸福小區的居民來自全縣17個農村鄉鎮。江永昌是長汀策武高田村大山頭自然村搬遷出來的最后一戶。2006年,江永昌因一場交通事故導致頭骨局部粉碎性骨折,被鑒定為二級殘疾,不僅每年醫藥費都要三四千元,而且基本喪失勞動能力,日常生活僅靠女兒務工艱難維持,資金困難導致其遲遲未搬遷入住。 精準脫貧,不落一人。長汀縣充分利用縣扶貧投融資平臺,對接上級補助資金,按每平方米120元至225元標準補助給貧困戶,解決貧困戶缺資金的問題。在政府幫扶下,江永昌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戶。2017年7月,他一家終于搬進南站幸福小區。 安居與樂業并重,是長汀脫貧攻堅的目標。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大多缺技術,對此如何“開藥方”? 林先水表示,長汀下足功夫完善搬遷后續扶持政策。縣人社局、開發區等部門靠前服務,提前對安置區貧困戶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并通過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創業。同時,各鄉鎮因地制宜實施“雨露計劃”,組織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 策武鎮策田村貧困戶黃雪山,2008年做了胃切除手術。過去,他僅能依靠不定期的零工和妻子微薄的收入過活,加上兩個女兒還在上學,生活舉步維艱。 如今,黃雪山一家都住進了南站幸福小區100平方米的新房。熱心腸的黃雪山被聘為小區管委會副主任,每月增加了1000多元收入。此外,他還參加“雨露計劃”技能培訓,通過考試獲得電工職業資格證,業務漸漸多了起來。 據悉,長汀縣通過就業援助、就業培訓、產業促進、創業帶動,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并引導至長汀盼盼食品、安踏服裝、金龍稀土等企業就業務工,已為南站幸福小區轉移就業近700人。如今,該小區已實現貧困戶100%入住且全部脫貧。 數據顯示,2016—2018年,長汀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3296戶11424人。截至目前,長汀共有6216戶20848名貧困人口脫貧,4個貧困鄉、71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系列,并在全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首批實現脫貧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