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縣是中央蘇區縣和革命老區,也是福建省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由于歷史、地理和自然的原因,政和縣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曾經貧困人口占農業人口近三分之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期間,曾親自掛點幫扶政和縣,三次深入政和縣調研視察,對當地脫貧攻堅等工作寄予殷殷厚望。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政和縣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頭等大事來抓,一任接著一任干,敢啃“硬骨頭”,力拓脫貧路,持續攻堅,精準發力,精細“繡花”。“飛針走線”中,青山綠水間,一幅幅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帶富一方農戶 谷雨時節,一場春雨過后,走在政和閩峰茶業有限公司逶迤連綿的茶山上,只見幾十名女工正在茶園里熟稔地采摘一片片嫩綠的春芽。漫坡碧綠的茶園美景,撲鼻而來的淡淡茶香,令人心曠神怡。 “2001年夏天到東平鎮調研時,習近平同志就曾登上這片茶山,還品嘗過我們公司的白牡丹茶,鼓勵我好好做茶,用一片葉子,帶富一方農戶。”憶起當年的情形,政和閩峰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平高粱釀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步瑞歷歷在目。不負重托,10多年來,張步瑞心無旁騖做實業,一手制好茶,一手釀好酒,生意做得紅紅火火。2015年,他榮膺“全國勞模”稱號;2018年,又被評為福建省優秀企業家。 “現在正是茶葉生產旺季,東平鎮市場上茶青每天交易額都在500萬元以上,最多時,一天就有上千萬元的交易。”張步瑞說。 東平鎮宣傳委員陳立芳介紹,如今,茶業已成為東平鎮的支柱產業,茶山面積發展到2.6萬畝,年產茶葉8萬擔。農民近一半收入來自茶葉。2017年,東平鎮被評為“福建省名茶之鄉”。 海拔1000余米的澄源鄉“靠山吃山”。當地的政和縣巨峰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03名“抱團發展”,充分發揮高山區獨特的氣候優勢和良好的生態優勢,采用“合作社+基地+種植大戶+農戶”管理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創建了千余畝全國蔬菜標準園,種植吊瓜、茭白、大白菜等高山蔬菜,帶動農戶增收近千萬元。“寧武高速通車了,京東物流也進來了,上午采摘的蔬菜,傍晚就可以送上省城的餐桌。現在人講究生活品質,圖的是新鮮、健康,我們高山區的蔬菜可搶手哩。”指著基地上一畦畦長勢良好的蔬菜,合作社理事許云忠實話實說。 “望聞問切知病根,對癥下藥見良效。”和澄源同屬高山區的楊源鄉,則積極探索“針灸式”扶貧新路子。“望”即實地走訪了解,“聞”即聽取群眾評議,“問”即詢問家庭狀況,“切”即分析貧困原因等方式。在鄉黨委書記陳健看來,只有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現狀和需求,才能“對癥下藥”,精準發力,“藥到病除”。 陳吳貴是該鄉國定貧困戶,去年南平市慈善總會在政和縣開展捐助蜜蜂飼養幫扶貧困戶項目,鄉里為他爭取到了一個養蜂名額。“鄉干部和合作社多次上門手把手教我養蜂技術,我自己也慢慢琢磨出了一些門道,養了30多箱蜂蜜,去年賺了不少錢。”陳吳貴笑了。 “真希望鄉親們能和陳吳貴一樣,通過發展‘甜蜜的事業’,日子過得比蜜還甜。”陳健動情地說。 行走在政和的山野田間,無處不在的變化讓人欣喜、振奮。脫貧攻堅全過程都要精準,這背后,離不開基層干部下的一番“繡花”功夫。 “通過實施特色農業扶貧,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2018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5元,貧困人口也從2011年的4.34萬人減少到2019年的5人,脫貧率達到99.99%。”政和縣委農辦副主任、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必興向記者介紹。 政府搭橋金融創新 攪活“一池春水” 想翻身,卻缺乏啟動資金;想發展,卻守著“金飯碗”犯愁;想脫貧,卻不知路在何方。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更何況是貧困戶? 如何“破局”? 2014年,政和縣開始試水“三農”小額擔保貸款,在郵儲銀行和貧困戶之間搭起一座“金融創業之橋”:由農戶向協會提出申請,協會經過風險評估與創業項目審核,替他們向郵儲銀行擔保,郵儲銀行發放信用貸款給貧困戶。 2014年4月23日,政和縣農家人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許仁壽等10戶農民從郵儲銀行政和支行獲得了一筆110萬元的“三農”小額擔保貸款,抵押物是他們承包的1500畝土地10年的經營權。幾年來,合作社發展順利,蓮子種植規模從700畝擴大到3000多畝。依靠蓮子,洋屯村去年人均增收1500元,解決200多名農民就業問題,去年發出工資100多萬元,50多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蓮子實現了脫貧。合作社還拿出200畝蓮田,讓8戶貧困戶免費入股,并提供技術指導、農資墊付、保底收購等優惠服務,幫助他們一舉實現脫貧。今年,許仁壽又帶頭嘗試養殖竹鼠600只。“一旦市場銷路打開了,看到有錢賺,鄉親們肯定會跟進的。” 在成功試水“三農”小額擔保貸款后,2016年,郵儲銀行政和支行又創新推出“惠農易貸”精準扶貧對接產品,申請貸款的貧困戶可獲得5萬元、期限3年的信貸支持。 “貸款的農民其實是很守信用、珍惜信用的,迄今為止,小額擔保信貸沒有出現一筆不良貸款,貸款優質率為100%。”郵儲銀行政和支行行長吳小琴說。 2014年以來,政和縣累計扶持貧困戶1201戶,累計發放扶貧小額擔保貸款10838萬元。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縣扶貧小額信貸助推協會秘書長魏育江介紹,目前,當地的4家金融機構都成立了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專戶,實行封閉運行,撬動銀行信貸資金1.9億元。 經過五年多的探索實踐證明,扶貧小額信貸風險保證金緩解了貧困農戶“貸款難和難貸款”與金融機構“風險大和成本高”的矛盾,實現了貧困農戶得到資金發展生產、財政扶貧資金效益放大和金融機構風險分散“三贏”的局面。 “金融活水”的注入,讓政和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新路。 構筑健康扶貧防線 解除后顧之憂 春風輕拂,華燈初上。18日晚8點,政和縣婦幼保健院院長葉楊信、信息科科長劉文娟來到熊山街道稻香社區宋明麗家中回訪,了解有關情況。 宋明麗是“母嬰平安120行動”項目的受益者之一。2013年分娩時,患上胸腹主動脈夾層、子癇前期重度疾病,幾經周折,雖然順利產下兩名健康男嬰,母嬰平安,可是不菲的醫療費用卻讓貧困的宋明麗一家愁眉不展。“母嬰平安120行動”項目政和縣救援中心得知這一情況后,為她向基金會爭取到了10000元貧困危急重產婦補貼,還為她送去一些嬰幼兒用品及奶粉。 “這筆救助款真是雪中送炭,幫助我減輕了負擔,大家的關心,也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宋明麗感慨地說。 葉楊信介紹,“母嬰平安120行動”項目是本世紀初中國扶貧基金會推出的“生命扶貧”項目,主要通過對農村貧困高危孕產婦進行網絡化監護與管理,及時給予困難補助,從而降低貧困母嬰的死亡率。2001年,在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關心支持與牽線搭橋下,中國扶貧基金會將政和縣列入“母嬰平安120行動”項目縣。由中國扶貧基金會投入100萬元,并從省長基金中撥付配套資金200萬元。項目在政和實施以來,已累計為7601名產婦進行貧困補助,高危孕產婦篩查人數2341人,補助金額達225萬元,社會反響良好。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免繳費;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民政大病救助、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慈善救助;為精準扶貧對象購買商業補充保險”,政和縣衛健局副局長楊李雄告訴記者,除了這幾重保障,今年,縣里又設立政和縣健康扶貧基金,通過多種方式募集基金1680萬元,對2016年建檔立卡“回頭看”后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補充救助,構筑起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健康扶貧防線”。 選派駐村干部,發展紅色旅游,引領綠色發展,借力山海協作,實現易地搬遷,邁向鄉村振興……政和正以“繡花”功夫啃下一塊塊脫貧攻堅“硬骨頭”,在“飛針走線”的精細“繡花”中,繪就一幅幅美好生活的新圖景。 “為了政和的光榮和夢想,我們一定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不斷弘揚踐行‘廖俊波精神’,上下齊心,聚力攻堅,今年將全面完成剩下貧困戶的脫貧任務,完成11個貧困村退出和貧困縣摘帽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表示。 記者手記 早日“繡出”幸福家園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千百年來,擺脫貧困,過上富足無憂的幸福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政和縣是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也是全市貧困面比較廣、貧困程度比較深的地區之一,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實現全面小康,意義重大,任重道遠。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政和縣采訪期間,當地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精準發力,因人施策,分類施策,探索扶貧新路子,扶貧扶到點子上,產業扶貧、金融“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醫療疊加保險等兜底式救助扶貧等一系列舉措,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精細“繡花”。我們期待政和能不負期待,不負重托,啃下硬骨頭,攻堅再出發,早日“繡”出幸福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