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大田縣東風農場筍農們喜笑顏開,忙著挖筍、去土、精選、裝箱,為鮮筍上市前做好包裝。“這些筍都是‘金疙瘩’,大家的好日子都靠它。”三門村村民肖世雄笑著說。他是雷竹種植大戶,靠20畝雷竹筍,每年收益近20萬元,在城里買房,也買了車。 雷筍,又名雷公筍,因早春打雷即出筍而得名,成為春天餐桌上最早的一道鮮筍美味。大田縣東風農場,土壤肥沃、土氣較高、水分充足,每年農歷十一月雷筍便相繼上市,比江浙一帶整整早兩個月,第二年農歷三月結束,出筍期長達4個多月。 20年前,雷筍從浙江引進到東風農場,讓這里山更青水更綠,讓農戶鼓起錢袋子,致富奔小康,抒寫出“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新篇章。 茂林修竹:從30株到2000畝 東風農場創辦于1958年,是以農、林為主,多種經營并舉的國有農墾企業。全場土地面積6.6萬畝,層巒疊翠,碧水盈盈,下轄一個分場、兩個管理區,共15個村(隊)300戶農民。早年,以種植蜜桔、茶葉為主,山上并沒種一株雷竹。蜜桔品質較低,沒法打開市場;而茶葉品種傳統單一,制作工藝相對粗糙,銷量有限。 “當年,村民沒有什么創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東風農場場長朱曉敏介紹,農場生態環境極佳,卻長期換不來經濟效益。 變化從20年前開始。1998年,潑水村村民鐘順溶到上海販賣毛竹筍,一公斤賣不到幾塊錢,他發現有一種筍價格卻比毛竹筍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 一問才知,這叫雷筍,產自浙江淳安,味道鮮美,甘甜脆嫩,出肉率高達70%,頗受消費者青睞。 能否在大田引種?鐘順溶到浙江淳安買回30株雷竹,在自家地瓜地上試種。雷竹并沒有水土不服,反而長得很旺。后來,東風農場又帶領村民到浙江淳安考察,引種20畝雷竹。 有了農場作后盾,原先觀望的村民行動起來了。特別是引種的20畝雷竹,3年后產出效益,村民們嘗到甜頭,紛紛平整土地,甚至在房前屋后,都種上雷竹。如今,農場有雷竹2000多畝,年產300多萬公斤鮮筍,遠銷上海、安徽等地,農戶年受益2000萬元。 抱團取暖:從6戶到300戶 春分時節,春雷隆隆,雷筍紛紛從地下竄出來。“雷筍纖維含量高,細胞分裂旺盛,出筍時節,一個晚上都可長出一大節。”潑水村村民廖首生介紹,雷筍與毛竹筍不同,毛竹筍多半出于土層,而雷筍藏匿于地下,只要冒出一點兒尖,就得及時挖了,否則筍就“老”了。 廖首生種有8畝的雷竹,在東風農場,種筍比他多的大有人在,有的農戶單靠雷筍年收入不低于50萬元。 “12年前,我們這的雷筍初具規模,出筍高峰期,每天收成上萬公斤的鮮筍。”廖首生說,早年村民都是自產自銷,上午挖筍,下午賣筍,每天忙著從鄉下往城里跑,像個陀螺一樣,也賣不出好價格;如果鮮筍沒有及時賣出,很快就會變質,當垃圾倒了。 這么多的雷筍銷路在哪里?東風農場把市場盯準上海、蘇州等大城市,想到了抱團取暖,并由廖首生牽頭成立了第一家筍業農民合作社,社員從最初的6戶,發展到了11戶。目前,當地有6家筍業農民合作社,有社員300戶。 合作社如何經營的?“我們合作社以社員互助為模式,操作起來很簡單,也很有效。”廖首生介紹,由合作社牽頭,統一管理竹林、統一生產標準,指導筍農高質量高品質生產,嚴格控制農藥殘余;對接上級產業扶持政策,提高筍農市場意識,統一包裝、統一營銷,讓鮮筍在第一時間放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潑水村鮮筍加工點里,合作社社員們正在處理鮮筍。“這批鮮筍是拉往上海,市場批發價是上海那邊定的,每公斤批發價16元左右。”廖首生說,合作社統一結算各種費用,收取2元的保鮮箱、冰塊等成本費用,其他利潤全都歸筍農,讓筍農獲得最大的收益。 這種模式特別透明,從根本上解決了一些筍農“會種竹,而不會賣筍”的問題,筍農消除了后顧之憂,更加用心管好竹林。 品牌創建:從“1”到“N”的產業延伸 東風農場雷筍的品質好,受到經銷商、消費者的好評。但朱曉敏覺得,這似乎還不夠。“依托美好的生態優勢,做優做大雷筍產業,打造好具有地理標志的品牌,并以此推動其他多產業發展,來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是他的夢想。 農場人均耕地不多,在保護好大生態的前提下,如何保證雷筍持續發展?“首先,不以簡單的數量擴張,來追求高產。”朱曉敏說,農場積極引導筍農們保護好雷竹林的“地力”,通過科學管理,防止土壤的酸化、鹽化,防止病蟲及自然災害,讓竹林體格健壯。 作為筍農的“娘家人”,東風農場對筍農進行耕作引導。“過了出筍期,6月份就要對竹林進行深翻,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排澇能力。”朱曉敏說。 科學施肥用藥,關乎舌尖上的安全。東風農場以合作社為依托,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舉辦種植技術培訓,從源頭抓安全生產,引導農戶改變施肥方式,以施有機肥、農家肥為主,調整竹林結構,發展立體經營,保證生態平衡,來提升雷筍生態品質效益。 20年發展雷竹產業,筍農們嘗到了生態帶來的經濟效益。“我們想通過雷竹產業,帶動多產業的延伸發展,提升紅菇、芙蓉李等產業的集約化、品牌化。”朱曉敏說,農場正結合鄉村旅游,開發竹具和筍干、紅菇等伴手禮產品,以旅游帶動農產品銷售,實現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去年,農場對接“桃源里”旅游公司進行鄉村旅游開發,將打造花海樂園觀光、采摘、農家生活體驗等生態旅游項目。(大田記者站 鄭宗棲 顏全飚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