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春光正好。白墻黛瓦、小橋人家、田園古居、碧水丹山……詩畫的湖州令人流連。11日、12日,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和市委鄉村振興辦聯合辦班,組織市、縣兩級領導干部60多人,來到浙江省湖州市,解碼鄉村振興之湖州秘笈。 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講師的解說仿佛打開了余村發展的歷史長軸。上世紀80年代,村里90%以上勞動力從事開礦相關產業,帶來村集體不菲收入和村民增收的同時,也引發了環境污染。2003年,余村開始陸續關閉礦山、石灰窯和水泥廠,那一年村集體收入由上年的300多萬元下降至20萬元左右。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余村調研,他肯定了余村通過民主決策關停礦企的做法,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前進,余村大力發展休閑旅游,實現了由“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華麗轉身。2018年村集體收入471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4688元。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學員們對余村克服發展“陣痛”,走生態振興的路子感觸頗深。 鄉村要振興,錢從哪里來?在產業振興上怎么破題?安吉縣遞鋪街道魯家村有好招。2011年,魯家村集體賬戶只有6000元,背負貸款150萬元。在這樣的窘境下,魯家村采取用好縣里下撥的美麗鄉村建設資金,跑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發動鄉賢捐資,蓋商鋪出售、出租這四招完成了資金“拼盤”。在抓產業上,魯家村舍得花費300萬元做了“三規合一”的規劃,也就有了藍圖,找準了發展家庭農場的目標。流轉了8000畝土地用于家庭農場和農業旅游項目的打造,桑葚農場、萬竹農場、牡丹農場……觀光小火車途經18個家庭農場,提供不同的體驗活動,讓游客一來再來。田園變景區、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2018年魯家村集體經濟收入40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8820元。短短幾年,田園魯家 “變形記”令人驚嘆。 長興縣水口鄉是浙江首個以及全國唯一的省級鄉村旅游產業集散區,水口鄉顧渚村又被譽為“上海村”,客源80%是上海人。顧渚村2018年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8.25億元。“民宿立面、庭院改造是如何推進?”“環境整治的有力抓手是什么?”“民宿收費標準多少?”走民宿、訪游客、問講師,大家努力尋找答案。 在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大家則領略了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可以說,荻港村是注重以文化振興來推動鄉村振興的典型。 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余村、魯家村、顧渚村、荻港村,每一處都有著“點綠成金”的故事。干什么,學什么。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春暉說,生態優勢是南平最大的優勢,綠色是南平最亮的底色,在推進鄉村振興上,我們要發揮優勢、擦亮底色,著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用好“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有影響的農副產品品牌,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推動綠色發展,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抓好生態文明建設,茶山整治力度不減;注重統籌協調,以項目化方式來推動鄉村振興,讓武夷山的鄉村有顏值、有產業、有秩序、有福祉。”武夷山市市長謝啟龍如是說。學以致用,順昌縣縣長余向紅頗有收獲。她表示,回到縣里立馬推行農家樂積分制考核辦法,推動農家樂活力迸發、健康發展。余向紅還形象地提出,擺好“特色菜”,讓順昌農家樂受游客喜愛。 4場現場教學、1場專題講座、1場總結交流會,在兩天的日程里,大家晝夜“充電”,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路徑,求取“真經”,有感悟,有升華—— 踐行“兩山”理念必須翻越“思想大山”;黨的引領,加強組織建設必定夯實鄉村振興之基;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必將結下“美麗經濟”碩果; …… 研修學習恰逢全國兩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路。學習歸來,大家表示要積極作為、智慧擔當,一步一個腳印把我市鄉村振興的藍圖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