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2019年為民辦實事工作任務近日出爐。 一、養老服務工程建設。(一)建設10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二)建設80個農村幸福院。(三)獎補30所鄉鎮敬老院。(四)建立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自建項目獎補制度。(五)扶持新建1所符合條件的民辦養老機構,增加床位200張。 二、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一)加強食品農產品安全監管,深入開展專項治理,加大檢查執法力度,嚴厲查處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確保全市不發生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二)推進食品安全示范建設。一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以下簡稱“三品一標”),新增認證“三品一標”產品20個以上,組織推薦1個“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2個以上“福建名牌農產品”。二是創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示范縣(市)1個。三是創建11家“明廚亮灶”示范單位。(三)繼續開展全市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四)繼續做好食品污染物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監測、食源性疾病監測等工作,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 三、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2019年,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政府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55元提高到69元。 四、縣級公立醫院能力提升。加強縣級公立醫院床位建設,實施縣域醫療服務技術、協作、信息三個平臺和消毒供應、心電診斷、臨床檢驗、醫學影像診斷、病理檢驗、遠程會診等六個中心建設,加強臨床薄弱學科建設,提升縣域醫療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 五、提升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質量。(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全市按標準新建多功能運動場10個、籠式足球場5個、門球場2個、籠式籃球場2個。其中,多功能運動場用地面積不少于750平方米,籠式足球場用地面積不低于750平方米,門球場用地面積不低于500平方米,籠式籃球場用地面積不低于750平方米。(二)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面向群眾、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運動會全年不少于230場,健身項目包括籃球、足球、氣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健身氣功、廣播體操、圍棋、自行車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做好賽事組織等工作。 六、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2019年,全市計劃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2所,總建設面積約9.5萬平方米,可新增學位約7000個,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加快解決城區、城鄉結合部和部分鄉鎮學前教育資源不足問題。 七、實施公共就業服務工程。(一)多渠道擴大就業創業。落實各級政府促進就業主體責任,支持企業穩定發展,加強下崗失業人員幫扶,努力保持就業局勢穩定。(二)統籌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服務項目。2019年,全市“三支一扶”計劃招募100名、大學生志愿服務欠發達地區計劃招募85名、服務社區計劃招募50名。(三)積極組織我市符合條件的創業孵化基地申報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四)繼續實施“十百千”創業創新工作計劃。繼續遴選40個市級優秀創業創新項目,對獲評項目給予3-5萬元的資金支持。積極組織全市符合條件的大中專畢業生創業項目申報省級資助,對獲得省級資助的項目按獲得資金1:1比例配套獎勵。 八、校舍安全長效保障機制。為逐步消除新增公辦中小學校舍安全隱患,2019年全市計劃實施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擴建校舍及附屬設施等建設項目19個,總建設面積約4.97萬平方米。 九、推進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遴選培養第四批中小學、幼兒園和中職學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60名,遴選第二批中小學幼兒園教學名師培養對象50名、后備校長培養對象50名。組建第三期三明市名師、名校長工作室40個。 十、殘疾人助殘工程。(一)扶助困難殘疾人就業創業。扶持全市508名農村困難殘疾人開展就業、創業、生產經營等。(二)殘疾人托養服務。資助1475名居家托養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三)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每人每月70元,一級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每人每月110元,二級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每人每月60元。 十一、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組織實施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市全年完成265人搬遷任務。 十二、支持現代鄉村建設。(一)2019年,繼續在全市1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試點工作按照“市縣統一運營,村級集體受益”的辦法實施,項目年收益率要求不低于金融機構長期貸款基準利率(4.9%),收益金返還試點村集體使用,保障村集體成員共享增值收益,重點用于支持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對象生產、生活困難。(二)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市計劃完成3500人培訓任務。(三)在沙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實踐中心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搭建理論宣講平臺、社會宣傳平臺、教育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科技與科普服務平臺、健身體育服務平臺、鄉風文明建設平臺等7個平臺,打通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的工作機制、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引導機制,力爭形成“一縣一中心、一鎮(鄉)一所、一村一站”的三級志愿服務管理體系。(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爭取省上補助資金100萬元。 十三、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40%確定、公布。 十四、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2019年,完成9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完成新建改造村莊三格化糞池19300戶;推進6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村開展生活垃圾干濕分類試點。 十五、實施“四好農村路”工程。2019年,全市建設改造農村公路200公里、危橋改造20座、農村公路安保提升150公里,建成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3個。 十六、實施金融惠農工程。(一)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對全市水稻種植(制種)保險、森林綜合保險、養殖業保險、農村住房保險、漁業互助保險等農業保險保費給予財政補貼,進一步發揮農業保險在精準扶貧、支農支小、惠農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定向費用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對縣域金融機構“農戶+農企”貸款增量給予獎勵,對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給予貸款補貼,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增加“三農”金融服務有效供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十七、推進公共廁所建設。2019年,全市新建、改擴建公共廁所247座,其中城市70座、鄉鎮57座、農村120座;建設旅游廁所86座,其中新建67座、改擴建19座。 十八、加快實施安居工程建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以各類棚戶區(城市棚戶區、國有工礦棚戶區、國有林場危舊房、國有墾區危房、華僑農場非歸難僑)為重點,進一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2019年,計劃開工各類棚戶區50套,基本建成940套。 十九、推進城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2019年,全市城市建成區新增路外公共停車泊位800個,其中:梅列區、三元區各100個,永安市、清流縣、寧化縣、沙縣、建寧縣、泰寧縣、明溪縣、尤溪縣、大田縣、將樂縣各60個。 二十、城鎮老舊街巷(坊)整治修復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利用。(一)城鎮老舊街巷(坊)整治修復。2019年,全市完成1條以上城鎮老舊街巷(坊)整治修復。推進城區老舊街巷(坊)有機更新,重點修復破損路面、整治建筑立面、保護歷史建筑、完善配套服務功能和市政管網設施等,提升業態,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歷史底蘊的街巷(坊)風貌和市民活動節點。(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利用。2019年,全市完成2個以上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利用和改善提升,重點編制完成保護規劃,對重點歷史建筑和有價值建筑進行修繕或安全性保護,對村落空間環境和生活污水垃圾進行治理,梳理保護傳統格局和肌理,推進古民居活化利用,梳理電力通信管線,改造提升內部主要道路和對外通道,完善消防設施,發掘傳統藝術、手工藝、民俗、人文典故、家規祖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村民理事會或全員經濟合作社,啟動產業培育,打造一批保護傳承、環境整治、活化利用、產業發展效果比較突出的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品牌。 二十一、推進道路交通安全隱患路段整治。整治48處道路交通安全隱患路段,其中公路部門整治3處、交通部門整治19處、住建部門整治7處、公安部門整治5處、其他部門整治14處。 二十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統籌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項目,持續推進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實施一批河流安全生態治理項目,綜合治理河長103公里。 二十三、小流域綜合治理。按照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統一部署,對照《福建省小流域及農村水環境整治計劃(2016-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類以上水質比例達到90%以上”的目標,以及省、市河長制實施方案等相關要求,2019年在全市重點開展2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確保2條小流域的水質類別得到提升;進一步推行河湖長制,著力解決小流域存在的環境問題,切實做到“有專人負責、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 二十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持續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省級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重點鄉鎮項目,全市計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萬畝。 二十五、提升城市供水水質。(一)推進城市供水廠提升改造,2019年底前完成1座老舊水廠工藝提升改造。(二)加快市政供水管網改造,2019年改造城市老舊供水管網40公里。(三)推進老舊小區供水設施改造,2019年完成1000戶供水設施“一戶一表”改造。 二十六、市政污水管網建設。2019年,全市新建和改造市政主次污水管網45公里,加快補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 二十七、南龍鐵路三明站片區交通及治安管控配套建設項目。為有效提升三明站片區交通及治安管理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年內計劃建設1個治安崗亭、2個交通崗亭,2套交通信號系統及攝像機、抓拍系統等配套設施,同時,新增配置20名交通協管員。 二十八、市區“雪亮工程”建設項目。(一)新建400路高清視頻監控(梅列區、三元區各200路),包括100路人像卡口和16個車輛卡口;(二)社會視頻資源及停車場數據聯網建設,聯網整合不少于600路社會視頻資源及50個社會停車場數據;(三)市級綜治視頻監控中心及視頻聯網分平臺建設,實現綜治服務中心省、市、縣三級視頻資源的匯聚整合與互聯互通;(四)市區綜治“一張圖”及圖像數據庫建設,繪制市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圖并建設綜治和公安專題地理數據庫。 (三明日報記者 李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