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聞網訊(記者蔡柳楠通訊員彭宏椿林添暉)為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快農村便民服務網點(站點)改造提升,為農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一站式”服務,取得顯著成效。記者從市委鄉村振興辦獲悉,至今年1月底,我市用三個月時間成功實現鄉村振興服務站在全市1600余個行政村全覆蓋,打通服務農民群眾“最后一公里”。 據悉,鄉村振興服務站重點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按照“群眾有什么需求,服務站就提供什么服務”的原則,在原有農村“六大員”服務隊伍的基礎上,對各類村級服務隊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統一服務標準,實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代辦、“一體化”運作,為村民提供黨務、村務、社務等便利化惠民服務。鄉村振興服務站的建成,有助于進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起科學合理、高效便民、和諧有序的服務新格局。 下階段,我市還將逐步健全完善各鄉村振興服務站功能,并把平臺作為公共服務均等化、鄉村治理和基層黨建提升的重要載體,加快服務信息化、便民化,打造出集綜合性、一體化、多層級為一體的鄉村振興服務平臺,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全力推動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更好成效。 助農民增收小苗木育成“搖錢樹” “我之前主要種大蔥,但價格低迷一直虧損,在村鄉村振興服務站的引導下,今年我改種綠寶樹,并與當地漢農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解決了銷售的后顧之憂,實現了經濟上的創收。”在漳浦舊鎮東厝村綠寶樹苗木基地,種植戶林進城高興地說道,綠寶樹主要出口韓國,每畝產值可達5500元,經濟效益比種普通蔬菜每畝高出近3000元。 去年12月,東厝村根據全縣建設“一中心一服務站”的統一部署,成立了村級鄉村振興服務站。此后,助農有效增收,努力把服務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里,成了服務站的“頭等大事”。 據服務站負責人林延武介紹,至目前,不少村民在服務站的引導和鼓勵下,改種了綠寶樹苗木,規模近150畝。而且,服務站還積極牽線搭橋,邀請農技專家前來苗木基地,為村民講解種植栽培技術。此外,服務站還積極為村民謀就業,村里已有50多人通過服務站的推薦,到縣漢農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上班。 “群眾有什么需求,服務站就提供什么服務,未來我們將為村民提供更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服務。”做好村民服務工作,林延武躊躇滿志。☉葉志武文/圖 送農業技術專家請到田地里 碧綠的菜畦一壟壟,遠遠望去,滿是豐收的景象。華安縣黃棗村地處九龍江畔,土質疏松肥沃,百年來,該村村民就有種蘿卜、腌蘿卜的習慣,“黃棗菜脯”名聲在外。去年,黃棗村干部在精準扶貧工作實踐中,決定重振“黃棗菜脯”的名氣,發展蘿卜種植,示范種植,打造了30余畝精準扶貧蘿卜產業基地。 “以前,家家戶戶分散式種植蘿卜,規模小好管理。現在基地規模這么大,沒有專家技術支持吃不消。”基地管理負責人童木春有他的擔心。還好,村里的鄉村振興服務站請來了市里的農業專家。 “單行或者雙行種植,都可以增加通風減少病蟲害,切記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密集種植。”市里農科所專家陳亞雪來到溝壟間,蹲下身子揉搓著泥土說道,“這里的土地富含有機質,但也要注意施用諸如硼砂等微量元素。” “專家總是有四兩撥千斤的神奇”,童木春感慨道,“有了專家的指導,種起蘿卜來就更有底氣。”他說,一些小技巧、小常識在專家現場點撥下,一下子就通了,管理中該注意些什么就更加清楚明白了。“有了服務站的牽線搭橋,以后咱們就能很方便地與專家溝通,第一時間獲得科學的指導。”面對著成片的蘿卜田,童木春感覺信心更足了。 ☉黃建和文/圖 建美麗家園讓村民幸福感滿滿 “現在的石埔村道路清潔、路燈明亮、環境優美,真正讓人感覺‘行在綠林、住在森林、樂在園林’,村民都很自豪,幸福感滿滿。”西埔鎮石埔村村民王亞孔大伯滿臉自豪地說。 石埔村地處東山縣城西埔鎮郊區,近年來,石埔村抓住鄉村振興推動農村發展契機,并設立鄉村振興服務站,堅持發展與創新并舉,探索走出了一條“強產業、優治理、惠民生、講文明”的路子,實現了基層黨建和鄉村治理的共促雙贏,打造出了鄉村振興石埔名片。 “現在村里成立鄉村振興服務站,這是咱農民的幸福家園。我們村民有什么疑惑、好的建議或要辦的事,在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王亞孔大伯說。 “石埔村這幾年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另一方面在于鄉村振興服務站堅持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水平和管理體系化。”石埔村鄉村振興服務站站長江美華說,該村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水上民俗園、石憩園、生態漫步溪等5個農民公園,切實利用科學規范、富有前瞻性的規劃引領推動村莊整治。今年,鎮村計劃投入700萬元,實施建設石埔村幼兒園、規劃全村排污網絡及改造、提升農貿市場等9個項目,推動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再上一個臺階。” ☉林華藝田應輝楊莉娜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