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明義 吳鵬舉 陳巖 朱祥超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漳州110”,一組數據是這句話最直觀的注腳—— 30秒。早期值班民警為了節省30秒出警時間,改跑下樓為順著鐵桿滑下樓; 5分鐘。市區時刻保持16個梯隊、40名警力巡邏接處警,確保5分鐘到達現場的要求; 46.2%。借助城市監控“天眼”系統,去年市區路面多發性侵財類案件發案數同比2015年下降46.2%; 28.4萬人。“薌里薌親”APP已注冊志愿者28.4萬余名,“紅馬甲”就在您身邊; …… “快速反應是‘漳州110’的生命線。”正如一位110民警所言。 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新時代,“漳州110”銘記當好“人民的保護神”的信任和囑托,全力構建現代警務機制,全面提升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的社會治安治理能力,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好的生活體驗。 “人民的110”更快更靈的佳話,又一次在百姓中流傳開來。 勤務機制改革 以新賦能,打造現代勤務升級版 “微信也可以報警啦!”日前,“漳州110”微信報警平臺正式上線,新增了語音、圖文、視頻、定位等報警模式,以滿足群眾在特殊情況下的特殊需求。 翻開“漳州110”的發展史,創新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1990年,“110報警臺”正式改名為“110報警服務臺”,對百姓做出了“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的莊嚴承諾。 此后,“漳州110”勤務改革的步伐越邁越大—— 1996年,“漳州110”把市區劃分為三大片區五個警區,建立起以報警服務臺為指揮中心、以崗亭為依托的全天候巡邏防范網絡,變坐等接處警為就近接處警。 1998年,市委市政府牽頭,把涉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公安、工商、郵電、衛生、供電、供水等12個單位聯合起來,建成110社會服務聯動機制。 1999年至2000年,市公安局把“漳州110”的建制和隊伍實體由薌城分局轉移到市公安局,把設立在“漳州110”的110報警服務臺升級為市局指揮中心,建立起以110指揮中心為龍頭、以巡特警為骨干,多警種協同作戰、有機配合的快速反應機制。 2012年,實行綜合警務改革,“漳州110”警力下沉派出所,推行“綜合用警、專業用警、精細用警”的警務模式,提升了打防管控的整體效能。 2016年以來,市公安局全面充實“漳州110”隊伍,配齊高科技警用裝備,落實動態網格布警,堅持聯勤聯防聯動,形成“主動預警、精細布警、多維接警、動中處警”和“智能化指揮、精準化服務、標準化執法、專業化建設”的“四警四化”現代警務新機制。 如今,市區時刻保持16個梯隊、40名警力巡邏接處警,重點部位還配置警力定點武裝執勤,一旦發生警情,按照“就近派警、梯次投送”原則,網格之間的警力相互呼應、相互配合,真正做到“一點啟動、全局策應”。 “警務機制的轉型升級本質上是‘四有四必’的歷史傳承。我們推出的所有保持隊伍活力的機制和舉措,都是圍繞提升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這個目標出發的。”“漳州110”大隊長黃海強說。 信息科技改革 以快致勝,實現打防管控精準化 14日晚,記者隨警巡邏,掐表記錄了613梯隊處理一起交通事故的全過程——從接到警情到抵達現場只用了5分鐘,整個事件處置完畢,用了不到20分鐘。 “漳州110”自組建以來,從未停止過對“快”的極致追求。 為了一快再快,早期值班民警都養成了睡覺“不脫衣、不脫褲、不脫襪”的“三不脫”習慣,甚至為了節省30秒時間,改跑下樓為順著鐵桿滑下樓。發展到后來,他們標桿式地提出了5分鐘到達現場的要求。 練就如此快速的反應能力,不僅需要巡防機制的有力保障,更需要信息科技的精準支撐。 2000年以來,110大數據中心的成立,資源服務及信息共享平臺等建成投用,“漳州110”逐步健全完善指揮調度、研判預警體系。 “路面的警力部署、巡邏梯隊的具體位置,都顯示在指揮中心這個大屏幕上。”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副主任葉勇祥娓娓道來。 在執法執勤中,指揮情報中心實時定位巡邏警車和警員位置,動態掌握警力分布、監控處警現場。每位“110”民警配備對講機、警務通、執法記錄儀等裝備,實時與中心保持聯絡,準確收發指令命令,及時反饋情報信息。 2017年4月,“漳州110”圖像偵查實戰應用平臺的研發投用,更是為打擊街路面犯罪增添利器。 該平臺借助城市監控“天眼”系統,從接到報案起,利用執勤民警趕往現場的時間,切換事發路段的監控畫面,及時向民警推送現場視頻及人員信息,引導實施抓捕行動。 去年2月的一個凌晨,市區某酒吧門口多人打架斗毆。可當執勤民警到達現場后,斗毆已經停息,涉案人員不知去向。就在這時,巡邏警車里傳來圖像指示:警車停放位置往前數,第4棵樹下的赤膊男子就是參與斗毆的主要人員。原來,圖偵專班已在后臺調取現場監控,鎖定犯罪嫌疑人。 數據顯示,圖偵專班成立的一年半時間里,共帶破案件174起,經營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42名,追繳被盜車輛45部。去年,市區路面多發性侵財類案件發案數同比2015年下降46.2%。 社會治理改革 以聯動促共治,構建治安防控新體系 2018年中秋,市區突發雷暴天氣,短時降雨量激增。危急關頭,指揮情報中心的傳達指令一呼百應,各相關聯動部門聞風而動。公安、消防戰士立即趕赴一線,電業、園林、水務、通信等及時做好災后搶修,盡快恢復群眾生活秩序。 如此高效應急處置的背后,是“漳州110”聯動機制形成的巨大社會效應。 自1998年率先在全省建立110社會服務聯動機制以來,市直社會聯動從7個部門12個單位發展到27個部門39個單位。 2016年5月,“公安110”與“民生110”無縫對接,形成了“110”管警務,“12319”“12345”管民生的“大110”聯動格局。2017年8月,“12345”便民服務平臺升級運行,進一步整合各部門單位的60個民生服務熱線、近百項服務事項,實行一號受理。 “‘12345’起到了為110熱線分流、減負的作用,這既讓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又提升了‘民生110’的服務效應。”平臺負責人姚文秀說。 據統計,目前非警務類話務占110熱線話務量的近40%,且絕大多數可以通過“12345”平臺分流轉辦。去年,平臺共受理群眾訴求30332件,及時辦結率達99.97%,群眾滿意率98.9%。 2016年以來,“反詐110”“交通110”“民間110”等也相繼啟動,“漳州110”已不單指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直屬大隊,它的內涵與外延都在拓展,輻射效應全面顯現。 ——快封堵有效止損失。整合公安、銀行、電信資源,研發建設漳州市反詐騙指揮信息系統,首創工作指令機制、兩輪驅動機制、雙向封停機制,實現了快速止付資金。 ——“鐵騎隊”助力保安全。在全省率先建立交警特勤機動隊,履行城區交通服務和應急增援等職能,共完成大型活動安保60次,處置險情57起,參與掃黑除惡、打擊車匪路霸和制假走私統一行動32次,交通糾違近萬起。 ——小平臺發揮大作用。被親切地稱為“民間110”的“薌里薌親”APP,已注冊志愿者28.4萬余名,建立平安志愿者隊伍4485支,完成各類巡防任務27萬余件,巡防500余萬人次。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從‘漳州110’自身改革創新到牽引推進多個部門聯動服務,從一個‘110’到多個‘110’對接融合,集‘傳統+現代、專業+群防、靜態+動態、網上+網下’于一體的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正逐步完善。”黃海強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