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完成脫貧減貧11644人,完成現行扶貧標準下所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完成貧困村脫貧摘帽43個,完成造福工程扶貧搬遷781戶3051人。2018年,全市建成產業扶貧基地206個,3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貧困對象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市精準脫貧成效令人振奮。 “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擺在首位,健全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和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精準落實產業、就業、健康、低保兜底保障等扶貧措施,實施88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全覆蓋,確保政策落實一個不漏,小康路上一個不少。”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今年精準脫貧的攻堅目標,引發代表、委員們熱議。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是治本之策?!笔腥舜蟠?、仙游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謝慶春說,今年我市應乘勢而上,以堅定的決心、有力的舉措、務實的作風,扎實推進精準脫貧等三大攻堅戰取得新成效。 他建議,進一步優化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模式,全面推行“龍頭企業+貧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鄉村旅游扶貧+貧困農戶”等模式,指導市場主體與貧困對象形成利益聯結機制,讓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讓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讓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讓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打通“貧困戶—能人—產業—市場”精準扶貧鏈,為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開辟新途徑。 市人大代表、仙游縣菜溪鄉鄉長孫世和表示,要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實現高質量脫貧,必須實現兩個轉變:一要轉變考核方式,把考核重點更多地放在實地看產業、入戶查貧困家庭實際情況,轉變考核扶貧“唯表論”“唯數據論”“面子工程”作風,讓扶貧工作者敢啃硬骨頭,改變貧困戶“貧困光榮”“慵懶散、等靠要”錯位觀念,真正實現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二要改變脫貧方式,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鼓勵在外成功人士扶貧、推進特色產業助力脫貧、介紹就業穩定脫貧,精準靶向施策,把脫貧攻堅與興產業、惠民生、抓黨建相結合,打出行之有效“組合拳”,集中火力下苦功、出真招、求實效、重長效,真正拔窮根、開富路,在決勝全面小康上砥礪前行、奮勇前進。 市政協委員、仙游縣度尾鎮礪山村村委會原主任郭新明建議,要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完善黨組織結對共建機制,全面建強脫貧攻堅戰斗堡壘。推動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助推脫貧攻堅的強勁動力,實現黨建與扶貧雙促雙贏、齊頭并進。 市政協委員、農工黨莆田市委會副主委、市黨風廉政監督員李航表示,應加強對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考核監督和紀律監督。各級各部門要形成合力,強化監督,嚴格考核,把握好進度與質量的關系,完善扶貧對象動態管理,確保扶貧人口有進有出。將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作為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重大政治任務,切實履行監督責任,持續加大治理力度;堅持把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列入主體責任清單范圍、納入述責評議重要內容,作為績效考評的重要指標,倒逼各級黨委書記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責任;加強扶貧隊伍作風建設,對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堅決追責問責。 市政協委員、正榮地產廈門區域公司總經理陳超凡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堅持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黨和政府大力統籌社會力量聚力脫貧攻堅,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社會組織設立扶貧公益基金,組織動員有實力的民營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幫扶;扎實開展“掛包駐幫”,大力倡導民營企業扶貧,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扶貧,加快構建扶貧志愿服務網絡,建立扶貧公益平臺,打造社會扶貧品牌等舉措,應成為大格局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說,在政府主導下的精準扶貧,凝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吸引社會資源、資金參與扶貧開發,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多方力量協同發力,將吸引越來越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湄洲日報記者 劉永福 洪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