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言加快推動全域旅游生態發展,到再提水仙花產業保護難題;從獻策如何培育新興業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到持續關注漳州工業發展“穩中有憂”的現狀;從反映開發區閑置土地問題,到呼吁漳州健康養老產業更好更快完善……一年來,漳州市政協緊扣黨政工作重心,聚焦創新驅動和經濟轉型升級,組織委員深入調研、廣泛協商、建言獻策,一批建議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批示,許多有價值、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得到采納,并轉化為黨政部門的實際工作,有效助推漳州生態高顏值和發展高質量。 獻良策 力促“生態+”“旅游+”快速發展 近年來,通過加快中心城區“五湖四海”建設,持續探索“生態+”模式,漳州的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宜業。為更好地做好“生態+”文章,拓展“生態+”內涵,延展“生態+”效益,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生意“四生”融合,市政協委員圍繞率先建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目標,就如何加強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提升,努力建言獻策。委員們提出要加快“四生”融合,全面提升生態效益;加強規劃引領,全域統籌“生態+”發展;全社會參與,形成“生態+”發展合力等建議,為促進我市“生態+”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我市山、海、江、平原兼備,自古被譽為“海濱鄒魯、花果之鄉”,濱海火山、世遺土樓、花果生態、民俗史跡、溫泉康養、祖地文化等自然與人文資源優勢明顯,全域生態旅游開發空間廣闊、潛力巨大。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發展,成立全域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持續打響“花樣漳州”旅游品牌,旅游工作基礎不斷夯實,但與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我市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目標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此,市政協組織委員深入調研,形成《加快推動全域生態旅游發展的建議》,提出“規劃引領,公共服務全域配套;協調推進,產業融合全域發展;優化供給,旅游品牌全域營銷;政策扶持,運營管理全域強化”等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具體措施建議,為充分發揮旅游業綜合功能和優勢,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務實的發展建議。 謀實招 激發“現代農業”產業活力 水仙花是福建省花、漳州市花,在漳州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全國花卉類馳名商標。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保護與發展水仙花產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引進18個外國品種水仙花,推進七彩花田建設,打造水仙花海,探索水仙花特色小鎮“生態+”模式,舉辦“漳州市水仙花文化藝術展”,創作《水仙花之歌》,在水仙花海主干道兩側設置與水仙花有關的科普宣傳牌等等。在各方努力下,漳州水仙花再度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為五湖四海生態建設增添了色彩。作為漳州傳統特色花卉產業,當前水仙花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種植面積萎縮、市場份額減少、花農收入下降等等。就此問題,市政協組織委員開展專題調研,深入高新區、龍海、漳浦、詔安、長泰等水仙花種植區域實地考察,與當地花卉部門、水仙花重點企業負責人、營銷大戶、科研專家進行多輪座談研討,在聽取多方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保護種植面積、明確實施主體、落實資金保障”等建議,得到市委檀云坤書記的批示,要求有關方面認真研究并加以推動,擴大“凌波仙子”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市政府劉遠市長于12月19日帶隊開展水仙花產業保護與發展的專題調研,研究部署相關工作。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化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實現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市政協委員經過深入調研,提出《關于加強我市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建議》,建議要緊緊抓住當前“政策大力支持”與“鄉村振興戰略”兩大難得發展機遇,從“打造石榴田園綜合體‘樣板田’,強化示范引領作用;因地制宜,因鄉施策,讓田園綜合體建設成為鄉村發展新動能;鼓勵農民充分參與,構建‘農民利益共同體’”等方面著手,開展我市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試點和推廣,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參考。 重引領 推動“漳州制造”轉型升級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適應經濟新常態,著眼于漳州工業的轉型升級,是市政協委員們關注的重點。今年來,市政協委員通過廣泛深入的走訪調研,提出《漳州工業發展“穩中有憂”需關注的幾點建議》,從“招商選資、提高招商實效,多措并舉、解決用地保障問題,突破征遷、提高供地速度和供地率,筑巢引鳳、完善工業園區生產生活配套,推進‘放管服’改革、促進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等方面,為有效推動“漳州制造”做大做強提供重要的參考建議。 此外,引進科研院校地方研究機構、進一步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扶持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加大對智能制造企業扶持力度、培育新興業態推動漳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扶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以稅率新政為契機促進水產加工業結構性調整等一系列真知灼見,為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穩步提升,助力漳州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做出應有的貢獻。☉本報記者李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