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蚶山綠意盎然,不再是當年光禿禿、碎石遍地的樣子。 許武 攝 2016年,莆田市被列為省級石漠化治理試點。經過3年努力,成效顯現,已在光禿禿的石頭山上種植近2000畝樹木,有的已成為游客觀光地 點綠成林,石頭山上好風光 東南網12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劉金梅 吳志軍)17日,記者來到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大蚶山,看見工人正在整地砌石,將裸露的山體隔成一個個石坑,然后往坑中填土,等待適合的季節種上樹苗。大蚶山原來是光禿禿、碎石遍地的石頭山,現在搖身一變,隨處可見點狀或帶狀的樹木,第一批種下的400多畝樹苗,如今已茁壯成林。 秀嶼區位于莆田沿海,土地貧瘠,不適宜農作物生長,但是人口眾多,當地群眾為了生計,長期以來,除了討海捕魚,大都選擇就地開山采石,用作建筑材料,導致山體破碎,石漠化傾向嚴重。 2016年,莆田市被列為省級石漠化治理試點,當地政府利用省林業廳補助資金,開始在秀嶼區的大蚶山和鷺峰山上植綠,先后組織人員,前往山東長島縣、獐子島考察學習海島造林經驗,并委托省林規院專門設計石漠化治理方案。 “按1∶1∶1配比,種植木麻黃、臺灣相思樹和卷莢相思樹,木麻黃防風抗堿,相思樹耐旱,適合在沿海地區生長。”秀嶼區林業局營林股負責人傅榮說,“除了這些苗木,還將種上杜鵑花等花卉,點綴其中,讓石頭山看上去漂亮奪目。” 不同于土層厚實的山體,石頭山植綠屬于無土造林,首先要解決的是固土問題。中標施工單位聘請當地有經驗的砌石師傅,就地取材,把山上的碎石砌成水平階或魚鱗坑,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空間,像一個個墻體一樣,固住水土,然后填上紅土。從單體面積來看,水平階比較大,可種植幾十株樹苗,魚鱗坑比較小,平均可種植3株樹苗,但是數量較多,每畝可達300株以上。 “坑底放置保水劑,保障樹苗能夠度過前期的供水需求。同時在山上建造人工蓄水池,積蓄雨水,提供水源并在樹苗周圍鋪設塑料管網,方便護林工人澆水,成活率可達85%以上。”莆田市林業局營林站負責人林玲說。 由于石頭山比較陡峭,山路崎嶇不規整,為了便于運土造林,施工方往往還要自行開路,修筑便道,無形中也增加了成本。據了解,2016年和2017年,省林業廳每畝補助1萬元,2018年,由莆田自行籌資,市級財政每畝補助5000元,秀嶼區財政每畝補助5000元。 今年,莆田自加壓力,計劃再治理2000畝石頭山,其中,市級振興鄉村集團承擔1000畝,秀嶼區承擔1000畝。目前,秀嶼區已經完成造林600畝。 經過3年努力,莆田已在大蚶山和鷺峰山種植近2000畝樹木。“大蚶山上有個天云洞景區,以前山體像牛皮癬一樣,破壞周邊環境,現在景色優美,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光,給當地鄉村帶來經濟效益。”傅榮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