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通訊員 鄭游楚) 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各地出現了機器換人和數字化工程,使工廠的制造過程發生了深刻變化。 更引人注目的是,智能制造引發的新模式和產業形態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在漳州,出現了一種“共享智能制造”新模式,或建立共享智能工廠,或建立VR/AR公共孵化平臺,為眾多企業的智能制造提供“增智”服務。 智能工廠直擊轉型痛點 作為一名小企業主,這幾年,家具行業招工用工難是陳秋平心里的痛。“縱然知道智能制造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但推動過程中困難重重。我們試著投放了一些機器,但工人內心對‘搶飯碗的家伙’十分排斥,不愿意試用。而對于老板來說,機器換人能否成功還不可預知。一旦機器換人不成功,工人又跑了,工廠該如何生存?”陳秋平說。 在市場競爭之下,猛獅集團、大通互惠、日上鍛造等較大型企業有資本、有實力,可以通過自主研發或是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快速實現智能化升級,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產運營效率。而中小型企業在拍板智能技改時,卻有著諸多擔心。一方面,如果盈利能力不錯,企業不會輕易對現有的模式進行革新;另一方面,如果企業經營遭遇困難,花費巨資去做智能化升級,則有可能會要了企業的命。從長遠看,雖然企業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有機會有更好的未來,但更多時候,企業經營者不是沒有預見性,而是為了生存選擇穩妥的做法。 “智能制造屬于工業4.0階段,從2.0、3.0跨越到4.0,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般的中小型企業難以承擔。”明鑫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偉明坦言,因為體量擺在那里,不可控因素太多,中小企業不可能將全部盈利都投入到智能制造的升級之中。即便要投入,也只會是細水長流地投入,這也導致企業不能快速地進行升級轉型。 “工業4.0,中小企業幾乎做不到。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制造質量和水準?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做一個共享服務平臺,把同屬性的中小企業整合在一起,共享智慧。” 宏泰集團董事長曾琦告訴記者,宏泰機電科技公司創建了一個共享“智能云”。其中,中央物流倉儲系統可供數家企業共同使用,根據各企業需要完成原材料、成品的自動分揀、自動出入庫等,大量節省了倉庫的占地面積和庫中人員數量,從而提高物流各環節的工作效率。 “在大規模云端數據下,我們提供智能供應鏈、智能柔性制造系統、智能需求端接入、生產管理、出貨等全線服務。”曾琦告訴記者,個性化的訂單由設計端自動傳導到生產端,智能柔性制造系統可以對大量的非標準產品做出快速反應,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進行高效定制生產。 “今年下半年,我們將建宏泰機電二期工程,預計有8家工廠入駐。在智能工廠里,N個中小企業家一起工作。一開始,經驗是自己的。隨著入駐企業的增多,N個老板的智慧集合在一起,生產技術不斷迭代升級。而企業各自的商業機密卻互不泄漏。”曾琦坦言,轉型的痛點要靠人來解決。很多中小企業為了開展智能制造,到國內外學習經驗,但收效并不明顯。這是因為他們仍沿用傳統的經驗管理,沒有開展數據化精細管理。通過智能工廠統一而密集的培訓和指導,這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VR/AR的星火可以燎原 如何才能以共享的模式鼓勵更多中小企業開放VR/AR技術應用場景?這也是招商局漳州開發區認準的方向。 為此,他們與美國弈恩現實公司啟動“星火計劃”,創建VR/AR公共服務和創新孵化平臺,平臺設有多功能體驗廳、創新學院、內容生產工廠及娛樂、展示、教學、研發、生產等。 “我們一方面招募有藝術、計算機和設計背景的畢業生,一方面從教育、能源、醫療、工業制造、運動、航空、公共安全等領域招募有行業和商務背景的VR/AR創業者。”弈恩現實(中國)總經理劉班告訴記者,培訓中,每位創業者將獲得由當地政府提供的價值25萬元的服務資源,學習包括虛擬現實專業技能、專業設備的使用、商業項目的參與以及商業資源匹配等。 劉班坦言,VR/AR產業發展需要不同行業背景的人才與技術人才有效聚合與連接。然而,國內還欠缺這樣的產業生態。“一個項目組里需要項目管理、行業專家、前端UI設計、建模、編程等。團隊橫跨各種學科,是各種技能的積累和組合。因此,我們在招創業者的時候特別注意技能和背景的多樣化。” 先后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的建筑學碩士孫翀是首批創業學員之一。“我們在這邊接受高強度的知識培訓和項目實戰演練。我在建筑方面的職業敏感、設計想法和市場經驗與VR技術深度結合后,才能主導整個建筑設計項目,把產品做出來。”孫翀說。 “就拿建模來說,至少需要兩年訓練。而學員的訓練時間只有兩周。他不可能學會,但至少了解這個技術。每一個案子都有一個獨特的技術鏈條,涉及的技術點非常多,創業學員都得懂。”劉班說,企業家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當下的技術瓶頸,但如何借力VR/AR,他們卻很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怎么把用戶的需要轉化成商業契約,弈恩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和項目管理體系。這就好比打仗,是一個多軍種聯合作戰。如果你不理解前端和后端,就不懂得怎么配合。 作為世界領先的VR/AR知識轉移方案提供商,弈恩現實依托技術優勢和網絡資源,在前沿技術上跟國際共享,在VR/AR應用上也能夠做到聯動分銷,提高聯動平臺上各個團隊的生命力。“這個產業剛興起,生意很零星,形不成連貫的現金流。項目青黃不接,即使是零星的項目,可一旦做完,團隊就養不住了。我們將弈恩在全球的27個中心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國際的知識轉移網絡,和我們的創業伙伴們快速溝通、一起共享。這樣,大家的生存率都提高了。”劉班說。 VR/AR技術留給人們無數的想象空間和應用方式、應用場景。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林志藝表示,作為一個地方的產業集群,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提前布局,希望在VR領域形成自己的區域優勢。“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吸引更多創業者來這里創業。我們會為創業者提供好的土壤、政策和服務,讓他們覺得在這里能真正創業,并做強做大。” 記者手記>>> 大膽擁抱新思維 本報記者 蘇益純 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核心驅動力之一,這幾年,人工智能正在漳州不斷釋放科技紅利。 通過提高產品零部件標準化率,漳州制造加速產品設計與開發。通過生產關鍵工序的智能化、精準化,漳州制造大幅提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通過快速響應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漳州制造加速企業品牌的培育和發展。漳州的食品、家具、鐘表等行業逐步邁向產業鏈中高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對于傳統產業的意義,智能制造更多的是代表一種新思維。而傳統實業與智能制造的交匯運用就好比“龜兔賽跑”。在這場實力懸殊的較勁中,固化的思維成為最大的攔路虎。如何破除舊思維,擁抱新技術? 在采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漳州制造業的具體模式、手段、業態隨著制造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及智能科學技術的發展融合而不斷迭代,涌現出智慧工廠、共享智能、柔性制造等新概念。 數字時代,人機搭配,干活不累。記者認為,智能制造與傳統行業需要一些時間去磨合,提高作業效率。在二者的磨合過程中,除了在產品和推廣渠道等方面需要共同努力之外,傳統行業的從業者首先應該有意識地突破舊思維,積極探索利用新的載體。實業強壯,工業仍火,智能制造的興起對于傳統行業來說,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而對于“共享智能制造”的新模式來說,未來依然需要諸多努力。任何行業的成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許正是這種目前看不清的“霧氣之路”,才是未來的機會所在,才會讓市場如此興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