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大投入增添設備,提升環衛作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環衛作業質量和效率。圖為荔城大道機械化保潔作業。(湄洲日報記者 蔡昊 攝) 昨日一早,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清晨的夢鄉中,一輛輛沖洗車、隔離欄擦洗車、灑水車等作業車輛駛上我市城區各主次干道,與背街小巷的環衛工人們一起,開啟當天的“城市美顏”工作。 這種現代化、立體式、全覆蓋的環衛清掃保潔作業新模式,如今在我市已形成一種常態。一部部現代高效的作業車,一排排功能齊全的果皮箱,一條條干凈整潔的大街,一座座別具特色的公廁,一處處亮麗雅致的農村小道,以及一個個起早貪黑的環衛工人,猶如一幅幅別致的城鄉圖畫,構成美麗莆田的一道道風景線。 回想二三十年前,扛著掃帚、拉著板車、搖著鈴鐺,穿街走巷收垃圾、掃馬路,這是老一代環衛工人給人最深的記憶,也是城市管理早期的業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面對快速發展的城市管理需要,承載著莆田人民對美好宜居家園的期冀,歷屆市委、市政府敢為人先、精益求精,持續深化環衛體制改革,進一步實現環衛作業機械化、精細化、常態化、長效化,人居環境得到巨大改善,改革紅利惠及全市人民。 40年波瀾壯闊,我市環衛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大跨越。一代代環衛人在每一次變革中,迎來一個又一個充滿希冀的晨曦。全市環衛作業方式由局部作業、簡單粗放轉向全方位、精細化長效運管,環衛隊伍不斷壯大,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城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容市貌越來越干凈整潔有序,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形象。 ■ 創新敢試 打破管理壁壘 市環衛處車管辦負責人楊燕青是一名老環衛人,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在和“環衛車”打交道。 楊燕青回憶道,在上世紀90年代,每天凌晨3點半左右,同事們有的扛起掃帚,沿著城區主干道賣力清掃;有的則拉上人力二輪板車,挨家挨戶收垃圾和排泄物。保潔時,塵土飛揚,異味撲鼻,往往造成二次污染,也總讓他們裹挾著一身異臭回家,大伙兒常常自嘲這是“職業的味道”。 “當時的環衛車輛很多是無牌無證改裝的拖拉機,直到2005年,全市中心城區僅有26臺垃圾車。”楊燕青說,車輛破爛、轉運站破敗、街道欄桿需要人工擦拭,一道道難題擺在了城市管理者面前。而且,當時的環衛管理和服務主要由環衛部門和居委會實施,存在體制弊端,服務效率低下。 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第一次環衛體制改革啟動。2007年,我市立足實際,大膽創新,按照屬地管理、劃片包干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投標,引進環衛服務公司進行環衛清掃保潔市場化運作。實行“管干分離”,打破了政府專管模式,提高了環衛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城市面貌逐漸發生變化。 2010年,第十四屆省運會在我市舉辦,作為東道主,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全民參與環境保潔的熱潮,城市處處展新顏。2011年,市城管執法局下屬荔盛市容環衛公司應運而生,負責中心城區轉運站的運營維護、城區32座公廁的日常保潔、餐廚垃圾收運及動車站吸污等。 為進一步提高環衛作業水平和效率,我市環衛體制又進入第二次轉型階段。經過前期多方考察學習,2013年1月,在全市范圍內開始進行城市管理考評。當年,城廂區率先開展環衛作業國有化試點工作。同年5月,全市斥資近5000萬元購買了171部環衛機械車輛,品種多樣、功能齊全的環衛“利器”,帶來環衛作業嬗變。城區機械化清掃率從2013年之前的不足20%到如今的93%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垃圾日處理量從2007年的800噸提高到現在的2000噸以上。 ■ 堅定信心 形成長效機制 城廂區環衛管理處主任林清飛從1999年進入環衛城管系統工作,親身經歷了環衛體制改革帶來的大變化。他說,從2013年開始的3年實踐,使我市衛生面貌有了質的飛躍。通過加大投入,資金使用減環增效,效益實現最大化;環衛設施設備完善,機械化水平大大提升,進一步實現精細化保潔;環衛工人待遇也大幅提高,隊伍更加穩定充實,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主體明晰,長效機制不斷健全。 2014年,荔城區3個鎮街、仙游縣2個鎮街相繼參照城廂區模式開展環衛作業國有化運作,環衛保潔水平顯著提高。 國有化運作方式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以政府為單一投資主體,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財政負擔,也存在專業性不強等問題。為了進一步適應城鄉環衛一體化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需求,我市再次將目光轉向市場化。2015年起,在總結2007年市場化經驗基礎上,優化市場準入條件并加大資金投入,先后在秀嶼區、湄洲島、涵江區、荔城區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引進大型專業環衛服務公司進行運作,進一步促進環衛作業的規范化、標準化,提高作業效率、作業水平和服務意識。 市環衛處主任林存華介紹,環衛部門由管理者變為監督者,既減輕了政府人力財力等方面的負擔,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又加強精細化管理。同時,我市在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置場等大型終端處理設施建設及公廁、轉運站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中,有效吸納社會資金,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加快項目建設進度。2017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3.93億元,在城區開展環衛提升工作,助力我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一組數據見證著改革開放的堅定步伐。目前,全市共有1萬多名環衛人員。以城廂區為例,2013年之前城區僅有300名環衛工人,如今翻了4倍達到1200名。環境保潔人員由原先的“管干不分”到環衛內部督查,再到全社會督查——2017年開始,環衛信息采集員上崗“挑刺”,保潔力度逐年遞增。環衛經費從2006年之前的每年每平方米1元多,到如今的每平方米10元,足見財政投入決心之大。在2017年度福建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季度考評中,我市成為全省唯一一個連續三次名列前三的設區市,在2018年第三季度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督查考評中獲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 ■ 精細管理 城鄉宜居宜業 如今,精細化管理成為我市環衛工作的全新標簽。這樣的縱深推進,源于一項生動實踐的推進。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共建美麗鄉村工作。2016年10月,我市共建美麗鄉村工作正式拉開帷幕。市委書記林寶金、市長李建輝多次深入基層調研,并提出具體意見。 2年多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牛鼻子”,樹標桿、抓重點、促整體。尤其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通過推進“農村家園清潔行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動”“共建美麗鄉村”系列專項治理,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目前,全市52個鎮街、909個村已全部嚴格按照“5有標準”,即有完備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有長效的資金保障,完善村莊垃圾治理常態機制,基本建立了“戶分類、村居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8%以上。 依托為民辦實事項目,2015年以來,我市累計新建改造生活垃圾壓縮式轉運站46座,完成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擴建和飛灰填埋場一、二期建設。目前,我市共有環衛作業車輛600余部,建成在用的生活垃圾壓縮式轉運站68座,每座轉運站均配備1-2輛密閉式清運車,實現了垃圾焚燒處理和飛灰無害化處理的無縫銜接,基本實現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覆蓋和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同時,我市大力開展“廁所革命”,通過統一外觀樣式,融入莆田紅磚厝建筑元素,打造人文公廁;規范日常管理,定崗定人落實“隨臟隨保”,打造衛生公廁;提供導航服務,推廣“互聯網”尋廁圖,覆蓋全市城鄉公廁和企事業單位內部廁所,打造便民公廁。4年來,累計建設改造了670余座城鄉公廁,在全國和全省農村廁所革命推進會上作了典型經驗介紹。 行動有力,步履鏗鏘。當下,我市正著力有效治理木蘭溪沿岸生活垃圾,百日攻堅戰如火如荼打響。暗訪督查組每日在木蘭溪沿岸進行河道衛生巡查,并將木蘭溪流域沿線的18個鄉鎮列為共建美麗鄉村必考評鄉鎮,加大河面及河道兩岸的衛生保潔日常巡查力度,組織全面清理木蘭溪沿岸周邊垃圾及藍線范圍內臨時垃圾收集點。通過開展集中整治清理,流域內共清理1.56萬噸歷史垃圾,拆除木蘭溪干流及9條主要匯水支流河道藍線范圍內垃圾堆放點(收集點)495個,進一步強化了源頭管控,提升了城鄉人居環境。 美麗鄉村,文明城市,繼往開來,精益求精,美麗莆田正在煥發幸福宜居新風采。 □湄洲日報記者 許愛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