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通過壓縮通關時間,理順作業環節,目前海關進口通關時間僅為8.37小時,而出口通關時間更是縮短至0.23小時;鼓勵企業通過三明陸地港開展進出口外貿業務,推行一體化通關,每單為企業節約跨域報關、轉關物流等費用300-500元。 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是我市深化全方位開放合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拓展明臺交流,優化營商環境,為開放合作創造了條件、夯實了基礎。 擴大對外開放。全市外貿進出口額累計10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到資6.9億美元。全市出口“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達56個。積極承接自貿區外溢效應,電子口岸建設,進口商品直銷中心、陸地港保稅倉庫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2018年依托海內外閩商回歸項目對接會和“5·18”國際資本投資福建對接會,我市共對接項目100個、總投資384億元,其中8個國內閩商項目和6個外資項目列入省上對接成果。 拓展明臺交流。近3年來,全市共批辦臺資企業26家,投資總額25454萬美元,合同利用臺資7465萬美元。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入駐臺資企業達50家,總投資4.95億元,年實現產值10.1億元。在全國29家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考核評比中名列第三位,并被國家農業部列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尤溪朱熹誕生地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我市成為全國第三個同時擁有兩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城市。尤溪朱熹誕辰周年祭祀典禮、寧化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等13個對臺交流項目列入國臺辦重點交流項目。吸收借鑒臺灣鄉村民宿旅游的管理模式和經驗,引進臺灣青年創意團隊為我市規劃鄉村旅游,打造出了泰寧耕讀李家等一批鄉村民宿旅游示范景點。 優化營商環境。組織開展力爭審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務最好、門檻最矮、誠信最優的“六最”營商環境對標活動,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營商環境。同時不斷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化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和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推動三明陸地港與福州、廈門等沿海港口深化通關合作,組織落實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出口信保試點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優化通關環境。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制度,截至目前在我市投資的外商企業累計246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累計發生資本金流入1082.24萬美元,同比增長45%。 (記者 李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