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錦香就這樣看著丈夫掃馬路。 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黃虹 薛曉秋 攝 和其他街道不同,龍巖新羅區(qū)人民路總是兩人一起清掃,一人穿著橘紅色工作服,一人穿著便裝,坐著輪椅。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是一對夫妻,丈夫為了照顧妻子,每天都會帶著她一起清掃馬路,妻子則幫助丈夫清理人行道上的垃圾。他們這一掃就是三年。一條街,兩個人,守望相助。 有一種愛情,坐著輪椅陪你掃馬路 東南網(wǎng)11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黃虹 薛曉秋 文/圖) 11月5日下午4點,記者來到龍巖市新羅區(qū)環(huán)衛(wèi)工董基東租住的小平房,他正和妻子吃晚飯。晚餐很簡單,干飯、蘿卜肉湯,還有一盤青菜,妻子董錦香煮午飯時特意多煮,所以飯菜加熱一下即可。 快快吃完飯,董基東去上班。他撐開折疊輪椅,穿過狹小的天井,將輪椅穩(wěn)穩(wěn)地安放在門口。董錦香拄著雙拐扭著身子,慢慢地跟在后頭,雙腳完全用不上力。董基東返身拿了水壺和外套,放在輪椅背后的袋子里,然后接了妻子的雙拐放回屋。董錦香順勢坐在輪椅上。 推著輪椅一起去上班,這樣的日子很好 4點半,太陽還沒下山。穿著橘紅色工作服的董基東推著輪椅出了巷子,沿彎彎曲曲的瑞和中巷走到龍騰中路,過兩個十字路口,上下安全島時,有個小坎,輪椅上下有些費勁,記者想幫著抬一把,董基東笑說:“不用,我習慣了。” 董基東告訴記者,自己一個人走路上班,要20多分鐘,推著妻子,得多花5分鐘。走到人民西路,他把輪椅停靠在工作區(qū)域內(nèi)的一個寬敞些的路口邊,轉(zhuǎn)身提起昨日放在綠化帶內(nèi)的掃把開始掃馬路。 “我身體不好,什么都幫不上忙。能陪著他,我覺得很幸福,這樣的日子很好。”董錦香說的時候,臉上始終掛著笑容,但眼睛有些泛紅。 董基東和董錦香同在新羅區(qū)雁石鎮(zhèn)的一個村子里長大。25年前,青梅竹馬的他們組成幸福的小家庭。不久,生下可愛的女兒,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董錦香8歲時,患雙側(cè)股骨頭壞死;董基東10多歲時患強直性脊柱炎。那個年代,身處農(nóng)村的家人都把他們當成了風濕病,疼痛時,就用土方稍作治療。剛開始,董錦香還能拄著拐杖,單腳支撐著走路,后來兩只腳都動不了,出行都靠輪椅。 董基東說:“我們是夫妻,我不會放下她不管。”董基東挑起家庭重擔,整個人像陀螺一樣轉(zhuǎn)個不停。常年的勞累和壓力,他的背越來越駝。2015年,他的身體萎縮了10多厘米,身高只有1米5,體重只有38公斤,50歲不到的人看起來像六七十歲。 你掃地,我陪著,人民路上獨特的風景線 三年前,董基東失業(yè),他只能到處打零工。董錦香托鄰居買來毛線,織了很多毛衣、帽子、襪子等上街售賣,貼補家用。2016年7月2日,董基東當上環(huán)衛(wèi)工人,他和董錦香都松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一家人又可以有一筆固定的生活來源。 也就在這一天,董錦香提出,要和丈夫一起掃馬路。早先,他們倆在同一家工廠上班,可以一同進出,甚是恩愛。后來,董錦香的腿腳越來越不靈便,只能回家養(yǎng)著。所以,當董基東找到環(huán)衛(wèi)工的活兒,董錦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又可以一起去上班。 到了董基東負責的路段,董基東說,從這個路口開始,到下一個路口,剛好掃完48棵樹。清掃一遍至少要兩個小時,得來回掃兩遍,然后返身掃另一側(cè)車道。 董基東開始清掃路面,董錦香沒閑著,她看到人行道上有樹葉、煙頭,于是搖著輪椅過去,取下掛在輪椅邊的掃把和撮箕,將垃圾掃進撮箕。“人多的時候,我不會過去,搖著輪椅,會影響路人通行。”董錦香說,“我算是‘編外’環(huán)衛(wèi)工吧!” 董錦香坐在輪椅上,不是很方便,就負責打掃人行道上的垃圾,董基東則負責清掃路面。他們沒有明說過,但就這樣成了習慣。 董錦香說,早班一般是凌晨5點開始,晚班就是現(xiàn)在這個時候。無論早班還是晚班,董錦香都陪著丈夫一起上下班。 因為擔心工作時間與妻子交談會被誤解為偷懶,董基東很少與輪椅上的妻子講話。他埋頭掃地,董錦香坐在輪椅上安靜地看著車來車往,董基東掃遠了,會回頭看看妻子的身影,再繼續(xù)掃路。有時候,路邊行人不多的時候,董錦香會自己搖著輪椅跟一小段路,順便幫著丈夫清理一下人行道上的垃圾。“我掃一些,他就少干一些。”董錦香平靜地說。 于是,你掃地,我坐在輪椅上陪著,成為人民路上獨特的風景線。他們之間,沒有感天動地的諾言,只有日復一日的守望相助。 人民路一家店鋪的老板楊先生說:“每天都能夠看到他們,遇到下雨,街邊的許多店家都會幫著把董錦香推到店里躲雨,我們也就是想給他們提供一點方便。” 簡陋的小屋里不乏董基東夫婦倆的笑聲。 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黃虹 薛曉秋 攝 生活中不乏笑聲,女兒長大了,日子會越來越好 董錦香告訴記者,有時候,她會坐在輪椅上織毛衣,有時候會整理丈夫撿來的紙皮、飲料瓶。之所以堅持要陪著,她有點私心。“身體都不算好,如果真的有一天他倒下了,我也能離他近一點。”董基東同意帶妻子出來,是因為妻子一個人在家太無聊,行動不便,也沒人說話。“萬一有什么事,我又趕不回去,一起出來能照顧到。” 雖然有殘疾,但董錦香樂觀、愛笑;董基東則健談、誠懇。兩人的生活中不乏笑聲。“家里的東西都是好心人捐的,電視、床鋪……都不用自己花錢。我們自力更生,能養(yǎng)活自己。”董錦香說,“我們總是遇到好心人,上周,還有義工送來新輪椅。” 董錦香每周都會抽時間打掃房間,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條。雖然是老舊屋子,但很干凈整齊。 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將搬離租住了十幾年的小屋,住進敞亮的新居。新居70多平方米,帶電梯,董錦香的妹妹幫他們付了首付。 “每個月他有工資,還有社保。”董錦香說,“女兒在讀研究生,畢業(yè)就可以工作,女兒說以后賺錢了會孝敬父母。” 說到這里,她壓低聲音對記者說:“我們哪里需要女兒的錢,我和她爸兩個人平時在家沒什么花銷。當時就是我堅持讓女兒多讀書,現(xiàn)在也算給我們長了臉,就盼著她趕快畢業(yè)嫁人。希望她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干出點樣子來。” 董錦香說,女兒是他們的驕傲,從小懂事。“現(xiàn)在日子苦一點沒關(guān)系,以后會越來越好。” 晚上的人民路華燈四射,汽車鳴笛聲、店家放出的音樂聲此起彼伏,董基東迅速穿過喧嘩的人群,清理完一處垃圾,又朝著街的另一側(cè)走去。“這是最后一趟,他把對面的道路保潔一遍就該下班了。”董錦香看著丈夫在行駛的汽車群里穿行,有些擔心。 接近11點,街道清靜了很多,記者結(jié)束采訪,乘車離開,回頭望向董基東掃馬路的方向,昏黃的路燈沒精打采地泛出冷冷的黃光,輪椅上的董錦香一動不動看著董基東的側(cè)影。記者仿佛能看見那眼光里的溫柔,無言地說著“我看著你,便覺心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