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上山放羊。 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益輝 其燚 攝 東南網11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益輝 其燚 文/圖)一灣海色,群山疊翠,地處羅源灣北岸的羅源縣碧里鄉,靠山面海,牧草連綿。得天獨厚的環境孕育出珍貴的本地山羊品種——下廩羊。 羅源下廩羊個頭較小,肚皮長白毛,羊肉緊實,無膻味,口感極佳。2017年5月,香港著名“食神”蔡瀾到羅源碧里品鑒過下廩羊美食后說:“吃過這道菜,我可以對別人說很久了。”此后更被寫進他的美食推文《福建行》中,這道佳肴的特殊食材也因此名聲大噪。 羅源下廩羊與福清高山山羊、永泰富泉羊同屬于福清山羊,原產于羅源縣碧里鄉下廩(廩頭、溪邊、牛坑、廩尾、新澳、濂澳、吉壁等村)一帶,故稱為下廩羊。2016年6月,“羅源下廩羊”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下廩羊名氣大,不單因為它肉質美、湯味香,更因劇毒的“斷腸草”是它的美食。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斷腸草在碧里一帶特別多,人誤食了會出人命。但斷腸草對于下廩羊來說卻是美味佳肴,而且羊吃了斷腸草后生長得很快。據說要是人誤食斷腸草,可用羊血來解毒。 當地老人介紹,下廩羊養殖歷史悠久,500年前,碧里的祖輩到此地落戶時就已經有下廩羊了。 一羊難求 14日一大早,羅源縣碧里鄉廩尾村養羊戶周友炳和往常一樣,驅趕著羊群上山。一個陌生號碼的持續來電,讓他猶豫了很久才接起,不出所料,又是一位外地的客戶想在春節期間訂購一只下廩羊。 “沒有啦,我的羊早在國慶前就預訂光了。”拒絕別人讓周友炳很不好意思,也讓他考慮是不是明年要再多養一些羊。 從無人問津瀕臨滅絕到一羊難求,養了20多年羊的周友炳見證了下廩羊的榮辱興衰。 曾經,養羊是碧里鄉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最興盛時是上世紀80年代,不說家家戶戶,但十之八九都有養羊。”周友炳說,下廩羊是羅源碧里鄉碧里村、西洋村、廩頭村、廩尾村、溪邊村等鄉村養殖的一種山羊的統稱。當地老人介紹,下廩羊養殖歷史悠久,500年前,碧里的祖輩到此地落戶時就已經有下廩羊了。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碧里鄉民紛紛轉投來錢更多更快的水產養殖,下廩羊數量驟減。 同時,一些不法商販以次充好,拿一些雜交品種魚目混珠,擾亂市場,侵害養殖戶的利益,導致一些養殖戶轉養其他品種。 “純種下廩羊相較于其他品種的羊,抗病能力弱、養殖成本高。”碧里鄉畜牧獸醫站站長鐘國榮介紹,“下廩羊生長周期要一年半到兩年,長到30公斤左右方可出欄,這是其他品種羊生長周期的兩倍。2011年前后,下廩羊只存1000多頭,一度瀕臨滅絕。” 游客投喂食物。 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益輝 其燚 攝 提純保種 “烏龍(背部有黑線)、白眉、白肚(肚子毛色)、老鼠灰(毛色),如果同時滿足兩個以上體征,才能算下廩羊……”10日,羅源縣碧里鄉舉辦了第二屆下廩羊生態品牌產品推介會,圍欄里的一群下廩羊吸引了全場目光,羅源縣新下廩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林永燦站在圍欄前,向游客“傳授”辨別純正下廩羊的方法。 游客能看到這么多純正下廩羊,可不容易。 這是去年林永燦跑遍全鄉,一頭一頭從村民手里買來的。 “純正下廩羊數量越來越少,如果不做提純保種,用不了多久,人們就再也看不到純正下廩羊。”新下廩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林福文告訴記者,去年公司收購了100多頭相對純正的下廩羊,開展提純保種的工作,為規模化養殖打下基礎。 “下廩羊名頭響,屠宰后一公斤能賣到200元,是普通羊肉的2倍多。”鐘國榮說,即便如此,與雜交羊相比,經濟收入并不劃算。 為提高養殖戶積極性,今年6月,羅源縣農業局為保護地方優良品種出臺的《2018年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標準及補助方案》中,專門提到了下廩羊——經營主體滿足下廩羊養殖條件和規模的,可得到每頭800元的補助。 “讓大家吃到真正的下廩羊,是我們的目標。”碧里鄉黨委副書記余燦俤說,今年,碧里鄉下廩羊養殖總數達5836只,養羊戶數為125戶,呈上升之態。 余燦俤介紹說,2016年 “羅源下廩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批,成為打造下廩羊品牌的一把“尚方寶劍”。目前,碧里鄉正在建立一套商標授權機制,將“羅源下廩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授予真正養殖下廩羊的公司和養殖戶,規范買賣市場。 今后買家只需認準商標,品質便有保證。 技術人員在給母羊體檢。 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益輝 其燚 攝 三產融合 2015年,羅源灣水產養殖業全面退養,轉產轉業迫在眉睫。 羅源縣趁勢挖掘下廩羊等特產資源潛力,欲通過擴大養殖規模、打造特色生態品牌等辦法,讓瀕臨滅絕的下廩羊再次爬滿山坡。 “退養前村里很熱鬧,退養后一下子冷清了。大部分村民都在找出路,想要振興鄉村,還是要靠產業帶動。”廩尾村支書周天向說,村里現有10多戶人家養羊,都想抓住縣鄉政府大力扶持下廩羊產業的契機,成立合作社,流轉拋荒土地,擴大養殖規模。 “養羊又重新吃香了。”牛坑村的吳光康深有感慨。他曾養羊多年,后轉投鮑魚養殖。退養后,他又重操舊業。 在外經營建材生意的陳為喜,準備回鄉創業,同樣看好下廩羊的廣闊前景。去年,他找到吳光康合股,一起成立了福州益亭園生態養殖有限公司。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互聯網+農戶’合作方式的生態養殖牧場,助力下廩羊資源產業化、標準化和市場化。”陳為喜告訴記者,牧場分三期建設,主要建設木屋、竹樓、蒙古包、羊舍、飼料庫房;養殖下廩羊,開設野味館,茶莊等;開發平整斷腸草種植地。通過“線下生態智能牧場+線上可視化監管系統+網絡眾籌銷售”等數字化技術發展下廩羊養殖業。項目建成后年可存欄3000只下廩羊,年出欄1000只下廩羊。目前,羊舍等基礎設施已經完工,正著手采購羊苗。 新下廩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在著手擴大養殖規模,養殖面積由400畝增加到1500畝,并人工種植象尾草和黑麥草,解決羊群食物短缺問題。 “養殖規模上去了,下廩羊的品牌潛力才能凸顯出來。” 余燦俤介紹說,碧里鄉處于山海交匯處,擁有高山濱海、海洋漁村、深山古寺、西洋苗木等旅游特色資源,他們正利用下廩羊品牌吸引力,打造山海兼備的特色生態旅游路線。 目前,碧里鄉規劃在廩尾村、吉壁村開設野味館,授予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為品嘗下廩羊的“官方旗艦店”,并建設農家樂旅游觀光基地,促進下廩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介會上的羊肉大餐。 福建日報記者 王帥 通訊員 益輝 其燚 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