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農業部前部長、國會前議員王海棉:互通互動深化人文交流經貿合作 菲中兩國有著密鄰相親的傳統,在人員交流、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方面十分頻繁,特別是媽祖文化早在明朝就傳播到菲律賓,成為當地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精神力量。今年10月,湄洲媽祖巡游菲律賓,是菲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埃斯特拉達市長還向湄洲媽祖廟贈送了一把象征菲中友誼和團結的“馬尼拉市之匙”,我們熱切期盼,以媽祖文化為紐帶,深化兩國的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 我在擔任菲律賓農業部部長期間,聽過許多媽祖的故事,媽祖是海上的保護神,受到全球華人水手的敬仰,媽祖文化是中國民間文化的寶貴資產。近年來,菲中旅游、進出口貿易日益熱絡、不斷深入,作為“海絲”沿線國家,菲律賓愿意積極參與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期待未來與中國福建加強各方合作,為兩地經濟合作帶來裨益。 中國是菲律賓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游客來源地。菲中兩國關系越加緊密,為菲律賓農民與中國商人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中國進口菲律賓農產品為很多民眾提供了生計,感謝中國對菲產品開放市場。今年前三季度共有97.2萬人次的中國游客赴菲旅游,相比去年同期實現了34.9%的高速增長。本月,菲律賓人民幣現貨交易市場開市,比索與人民幣的直接兌換,中國游客是這個計劃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兩國人民之間的互通互動,為推進媽祖精神的弘揚與踐行和打造更高層次的菲中關系而不懈努力。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主任葉炳權:文化傳播助力民心相通貿易暢通 眾所周知,澳門是東西方文化在遠東最早的交匯點之一。在這里,中與西、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澳門獨具特色的和諧文化。發祥于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媽祖文化,至今已逾千年;它在澳門的傳播,以媽閣廟為標志,也有五百年的歷史。在澳門,人們不僅可以探尋媽祖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發展史,而且可以看到這種文化與西方文化和平共存的特色。 媽祖信仰傳入澳門,與經貿活動關系緊密。澳門背靠珠江三角洲,腹地廣遠,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南向經濟活躍的亞太地區,并與歐洲關系密切,海上貿易環境優良。自嘉靖三十三年(1553)葡萄牙人在此定居以后,日趨頻繁的貿易活動,大量商旅、貨物、資金的自由流動,使澳門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貿易港口。在上世紀上半葉,澳門歷史城區發現大量出土瓷片,而部分瓷片燒制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晚期,其中圣奧斯定修道院原址出土的克拉克瓷盤及其碎片,充分證明澳門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海上絲路”不僅是商貿往來之路,而且是文化交流之路。明代來澳門定居或經商的閩籍商人和船民,給澳門帶來媽祖文化,使之很快落地生根,成為與粵籍居民的共同信奉。在人們的心目中,媽祖本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女,卻因大愛、大德、大美而成“神”。她不僅被奉為海上的保護神,而且福蔭八方,為不同籍貫、行業的信眾所頂禮膜拜。明清時期,媽祖文化由福建向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帶廣泛傳播,而澳門正是一個重要的“轉播”站。 值得注意的是,媽祖文化在澳門傳播過程中的包容性。一是媽祖信仰與本地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相互包容,普濟禪院、康真君廟、關帝廟這些佛教廟宇都有天后宮或天后殿的設置;二是與外來宗教的相互包容。正是這種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寬容,成就了澳門“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城市品格。 文化傳播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文化交流主體的多樣性上。媽祖文化的傳播經驗,可優化我們的傳播策略,有助于澳門立足獨特優勢,建構綜合的、動態的、多元的對外傳播體系;有助于我們打通各種文明、各種信仰之間的聯系渠道,找到更多共同語言,促成多元并舉、和諧共生,因而具有中和理性精神。 如今,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歷史符號化入“一帶一路”,澳門也隨時代發展又一次成為“海絲”沿線上重要節點,而媽祖文化在澳門以及通過澳門向海外的進一步傳播,亦將成為一個重要內容。我們深深感到,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首先要做好做強自身的建設,國家給澳門的“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澳門在“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中的使命和位置。 通過“一個中心”的建構,使澳門成為在旅游休閑領域占有“世界”一流品級的所在,而這個所在將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歷史穿透力、文明滲透力和藝術感染力。通過“一個平臺”的打造,充分吸納擁有2.5億人口的九個葡語國家元素,提升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水平,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質量的商務服務。我們相信“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成功建設,必將助力民心相通,貿易暢通,為“一帶一路”提供強大的、持續有力的支撐。 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李永杰:推動媽祖文化與海洋精神緊密結合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媽祖文化的傳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媽祖文化是凝聚兩岸同胞的一條紐帶,要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是我們做好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不斷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承和發展。2009年,媽祖信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以媽祖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不斷得到全世界的認可。 中國一貫主張和平利用海洋、合作保護海洋、合理開發海洋。媽祖文化的核心——“立德、行善、大愛”博大精深,集中展示了“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諧之海”的中國國家海洋觀。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媽祖文化中蘊含的“和平”“和諧”“包容”的精神內涵,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方的交流合作架起了牢固的文化之橋,對推動區域的人文交流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我代表自然資源部提出以下倡議: 第一,遵循歷史足跡,大力弘揚新時代媽祖文化。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海洋、依托海洋。要充分發揮好媽祖文化作為我國海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有利條件,沿著媽祖文化傳播的路徑,不斷加大弘揚和傳承力度。 作為東方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激勵著人們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不斷地探索海洋的奧秘。明代張燮的著作中,就記載了媽祖文化隨著海上移民和經貿往來在東南亞地區廣泛傳播。同時,媽祖文化推崇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包容,彰顯了互通有無、誠信無欺、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價值觀。 在發掘我國海洋文化的歷史過程中,我們要把傳統海洋文化的精髓與當代海洋工作的實踐有機結合,不斷完善政策引領,把思想共鳴轉化為行動共振,務實推進海洋事業蓬勃發展。 第二,重視生態保護,讓媽祖文化融入海洋保護開發全過程。媽祖文化蘊含著保護海洋生態的務實樸素思想。媽祖地位的升格過程,集中反映出我國古代重視海洋開發與海洋保護的理念。在媽祖的歷史傳記中,諸如獻頭發救魚、休漁禁捕、海上放生等舉措就充分體現了媽祖文化在保護海洋生態、合理開發海洋漁業資源中的生態意識。我國的福建、海南、浙江等地,每年在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都要舉行“祭海”“休漁禁捕”“開漁”等儀式,這即是媽祖文化與海洋生態意識融合的重要民俗呈現,又充分展示了人類保護海洋生態的歷史智慧。廣泛宣傳媽祖文化,對于保護海洋生態空間、打造美麗海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媽祖文化在國際海洋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固步自封絕不能推動文明進步與發展,唯有改革開放與自我完善才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關鍵抉擇。超越地理阻隔、多元開放的民族精神,是海洋文化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隋唐時期日本使節來中國學習、唐代鑒真東渡傳授中華文明、宋元時泉州市舶司官員為外國商船返航祈求順風禮儀等事例,都是海洋文化和諧交流的重要表征。明代鄭和船隊西出太平洋,橫跨印度洋,先后到達東南亞、南亞、中東、東非等地的30余個國家和地區,時空跨越28年,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性航程中,鄭和不斷將中華民族和平友好的理念帶到亞非各國,也推進了媽祖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媽祖文化的精神理念,與旨在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不同族群之間合作共贏的“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有著內在的共通文化邏輯,體現了中華海洋文明的廣博內涵,彰顯出中華民族對于和諧世界的追求愿景。我們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媽祖文化在國際海洋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新機制、貢獻新途徑、開創新局面。 今天,中國文化的宏大畫卷正在向世人全面展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重要組成部分——媽祖文化,也必將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資源部將結合海洋生態修復、資源保護開發、災害防范以及海洋經濟發展、國際人文交流等工作,著力發掘媽祖文化當代價值,推動媽祖文化與海洋精神緊密結合,讓媽祖文化迸發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加深交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莆田擁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這里人杰地靈,底蘊深厚,孕育了許多獨具地方特色的燦爛文化。特別是媽祖文化,不僅是世界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更是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屬的精神財富。 要從服務“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角度深入研究媽祖文化。從歷史上看,早在宋代莆田沿海的漁民及過往海商中已形成媽祖信仰,此后媽祖文化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在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間,其所到之處大力宣揚媽祖的海洋文化和平精神,因而“海絲”的沿途各國特別是東南亞諸國,無不留有媽祖宮廟等大量的媽祖圣跡,并擁有眾多的媽祖信眾,如馬來西亞有35座,新加坡有50多座,印度尼西亞有40多座,泰國中式寺廟多主祀或附祀媽祖,緬甸、越南、柬埔寨、文萊都有媽祖宮廟分布,逐步形成了“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傳播特征。發展至今日,媽祖文化已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媽祖信眾達3億多人,媽祖宮廟上萬座。經考證,媽祖文化傳播路線與“海絲”發展軌跡幾乎一致,這也印證了媽祖文化是歷史上“海絲”發展的精神依托。可以說,媽祖文化在各國的存在發展是“海絲”精神的生動寫照,同時也是“海絲”的一種標志性精神力量。2016年,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將莆田列入“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世界文化遺產聯盟城市,充分說明了各界對媽祖文化作為海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人文交流重要價值的充分肯定。要更好地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要站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海洋發展史的視野下,置于國家發展大局之中,廣泛聯合海內外有關官方機構、民間組織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媽祖文化的內涵、外延進行重新審視、解讀和研究,特別注重對海外相關資料、素材的收集,認真研究古代海外媽祖文化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還原海上古絲綢之路的廣度和深度,整合“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媽祖文化資源,與海洋文化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本土文化形成對接共融,使其真正成為維系海內外華人華僑情感的精神紐帶,促進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人文交流、民心交融的重要橋梁,進一步凸顯其在“海絲”文化格局中的獨特作為。 要從凸顯媽祖祖廟地位的重要性建設好湄洲島。“天下媽祖,祖在湄洲”。湄洲島作為“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在全球3億多媽祖文化敬仰者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和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凝聚力,建設好湄洲島具有重大且積極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還專門囑托莆田市要“保護好湄洲島”。希望莆田市政府把握機遇、用好優勢,再接再厲、乘勢而上,在文化生態保護、環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提升等方面下更大工夫,不斷拓展載體和形式,搭建更多開放、包容、多元的交流平臺,加快把湄洲島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媽祖文化中心核心區。比如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對弘揚媽祖文化很有幫助,要堅持每年辦下去,不斷提升辦會的水平,努力辦成在全國、亞洲乃至全世界有影響力的綜合性文化論壇。此外,可以爭取再策劃舉辦一些定址、定期、跨國家(地區)的國際組織、政府機構、學術單位、民間團體的綜合性學術類、文化類論壇,集聚更多的高端人士、權威專家站在世界層面闡釋好媽祖文化。 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講好媽祖故事。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當前,共商、共享、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和參與,媽祖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寶之一,理應在新形勢下發揮新價值、作出新貢獻、實現新作為。要充分挖掘媽祖文化背后蘊含的當代價值、世界意義,利用媽祖信仰分布廣、信眾多的優勢,通過“以文搭僑、以僑搭僑”的形勢,深化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媽祖宮廟、民間團體、文化企業等合作,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思維方式、文化習俗、接受習慣,策劃開展一些深接地氣、有溫度、精準化的文化交流活動,把我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追求等融入其中,用生動事例、通俗語言、活潑形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在弘揚媽祖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 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主旨演講現場。 本版攝影:湄洲日報記者 蔡昊 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