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路南伸讓交通更通暢便捷。 (林友銘 攝) 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前的人行天橋夜色中尤其美麗。(湄洲日報記者 蔡昊 攝) 城廂地處莆田市區中心,是我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區面貌是莆田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今年盛事連連,又恰逢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升年,城廂區借勢發力,補齊短板,展現美麗城廂。 ■空中:凌空架天橋 荔城大道與荔園路立交橋,氣勢磅礴,馳行其間的車輛,為這座凌空飛橋平添動感。這是我市首座鋼箱梁結構車行橋梁,歷經167天建設施工,在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舉行前夕竣工通車。 交通路網就像城市血脈,讓片區的人流、物流通向每一個角落。荔園路作為市區交通大動脈,長期以來承受著巨大的車流壓力,有時候“半個小時挪動不到100米”,立交橋的建成改變了這一現狀。 “這座立交橋,匝道均為單向雙車道,路寬10米,大氣壯觀。”附近的居民說,如今由荔園西路前往城港大道,既可選擇地面平交口的左轉車道等待紅綠燈通行,也可選擇經立交橋直接通行。 綠化彩化是立交橋的“美麗附屬”。隨著立交橋的建成,隨之新建或提升城港大橋至萬達廣場路段的中央綠化帶和輔道綠化帶,荔園西路濱河豪園小區段至立交橋段的中央綠化帶和輔道綠化帶,以及立交橋路口的4個渠化島,綠化彩化面積約18000平方米。如今道路中央和兩側的綠化帶內,喬木搭配灌木,參差錯落,不同顏色的地被交替種植,應接不暇。 除了綠化彩化點綴,還有夜景工程妝點,穿行過橋,白天看花,夜晚觀燈,風景獨好。蜿蜒曲折的立交橋,疏通了交通大動脈,也讓城市更加高大上,而人行天橋的建成,提顏值還更接地氣。 不久前,市民們發現,不經意間,市中心一座座人行天橋拔地而起。為緩解市區交通壓力,尤其保障中小學生安全出行,我市在市區新建5座人行過街天橋。 “5座人行天橋,有3座位于城廂區。”城廂區教育局副局長陳進說,筱塘小學、逸夫實驗小學、莆田三中都位于鬧市中心,人流、車流量大,交通環境復雜,每逢學生上學、放學等高峰時段,私家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高度集中,學生出行存在安全隱患。自從人行天橋投入使用后,實現人車分流,學生上學、放學從橋上穿行而過,校安狀況大為改善。 入夜時分,家住莆田學院附近的鄭芳芳就和家人一起登上莆田三中段的人行天橋賞夜景。莆田三中段人行天橋是5座天橋中首座建成,“過去只要天晴,我們都會去莆田學院操場鍛煉,現在人行天橋建成,為休閑散步增添去處。”鄭芳芳說,站在橋上看夜景,遠處燈光璀璨,橋下車水馬龍,從高望遠,感受莆田的美麗,這是以前未有過的體驗。 大橋、小橋,凌空飛架,讓交通更安全便捷,也讓城市更加立體多彩。 ■路面:打通斷頭路 打通斷頭路,盤活一座城。延壽路南段是一條斷頭路,作為民生工程,目前這條斷頭路進入施工沖刺階段。連日來,施工人員正抓緊趕工,力爭在元旦前實現通車。 項目現場負責人余天森介紹,延壽路南伸工程東起天妃路交叉路口,途經下黃、頂墩村,西至南園路,全長940米,寬42米。雙向6車道,項目包括新建2座中小橋梁及1座涵洞,項目建成后,將直線串聯起市區城南板塊和城東板塊,屆時市民往來延壽路和南門荔枝公園等地無需再繞道,路程將縮短,從而緩解周邊道路擁堵。 八二一街南伸工程北起天九灣舊福廈路,南至莆田動車站,其間規劃修建一座跨木蘭溪大橋。該工程建成投用后,市區到動車站將更加快捷,將成為我市一條新的迎賓道路。前不久城廂區霞林街道頂墩下黃片區改造指揮部工作人員,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掃除影響八二一街南伸工程城廂段建設的最后障礙。 “目前城廂區已打通南站路、學園路、勝利路、延壽路等斷頭路。”城廂區八達市政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肖軍如數家珍,南站路為公交南站一條重要支路,呈東西走向。該項目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長660米,路幅30米,項目5月份已完工。 學園路(荔園路-木蘭溪)工程北起現狀荔園路至學園路交叉口,南止于木蘭溪北側的濱溪北路,項目全長約860米,采用三幅路雙向六車道設計,由北向南依次經過棠坡安置區、肖厝村、木蘭安置區及三個村道口,項目在6月份完工。 勝利路南伸工程自荔園路起點往南,終點交叉于規劃濱溪路,全長493米,道路寬度40米,采用三幅路雙向六車道設計,項目在去年10月完工。 肖厝路東段工程,道路全長約520米。肖厝路“設計起點——學園路”段規劃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規劃道路紅線寬度30米,長約240米,雙向四車道標準。“學園路——設計終點”段規劃道路等級為城市支路,規劃道路紅線寬度15米,長約280米,雙向兩車道標準。預計明年6月份完工。 打通斷頭路的同時,斷頭河的治理也在推進。頂黃河河道以前是條斷頭河,河水為一潭死水,散發陣陣惡臭。該區結合頂黃路及附屬橋涵工程進行整治,預計年底完成開挖,使河水流通。 “這是完善市政道路建設的一道縮影。”肖軍說,今年以來,城廂區完成改造江鴻路、荔華東大道建設等城市主干道以及南站路、石室路、廣化路等次干道,正在建設改造木蘭大道、濱江路、濱海大道、延伸八二一街與跨木蘭溪大橋相接、肖厝路、江鴻路等,以高標準打造美麗宜居環境。 ■地下:整治易澇點 外在美,還需內在支撐。城廂區多地處于低洼,過去南門、龍德井紅柱子、舊市青少年宮等地更是逢雨必澇,居民出行不便,生活存在安全隱患,還影響市容市貌。 如何治“痛點”?城廂區查清各易澇點“病情”,分別開出“療方”。南門片區對流經舊福廈路到區法院及經溝頭通往北渠的涵、溝進行清淤,對溝頭圓圈至擢英橋北渠處新建排水涵洞,在南園西路以南片區建設雨水蓋板涵,當突降暴雨時,可以及時收集路面上的雨水,從而降低南門片區內澇水位。區法院至北渠西側,為加快下游排水量,降低上游內澇水位,在法院對面涵洞內分流建設長140米直徑2米的管道,以加快涵洞的排水量。南園西路以南片區實施雨水蓋板涵工程,完成永樂路蓋板涵建設219米,溝西街蓋板涵約305米。壺山東路雨水管約500米,南園西路蓋板涵約420米后巷街170米。莆田西-鐘潭溪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項目道路全長約1.3公里,在整治中,對雨污管網建設、人行道、綠化、路燈、非機動車道、護欄等提升改造。 目前除了南門片區,其他項目施工均已完工。南門片區是該區內澇整治的一大重點工程。在項目施工地,施工負責人謝武說,南門片區雨水蓋板涵工程建設明暗溝總長度約2.5公里。項目自8月進場以來,施工方安排專人盯靠現場,科學組織,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全程質量監督,確保工程建設安全、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已完成永樂路蓋板涵建設140米,溝西街蓋板涵約110米,壺山東路雨水管450米。項目完成后將提升城市道路防洪排澇能力,有效解決南門片區內澇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內外兼修,隱顯兼顧,補齊短板,美麗綻放。眼下,城廂區搶抓機遇,持續用好佛教論壇“后效應”,闊步邁上推動高質量發展道路,努力打造人文宜居新城廂,建設美麗莆田先行區。 (湄洲日報記者 黃凌燕 通訊員 易振環) |